在经历一个多月的离别后,大陆赠台大熊猫“圆圆”终于和宝宝“圆仔”重逢。台北市立动物园熊猫小组召集人张志华14日说,在这一天到来前,园方做了许多细致的准备,务必要让“圆仔”顺利回到妈妈身边。
大熊猫“圆圆”于7月6日诞下首胎,第一次做母亲的“圆圆”在叼起宝宝舔舐时,小宝宝一只爪子轻微受伤。如果让“圆圆”独立带仔,为帮助宝宝排便会不断舔舐其身体,伤口容易裂开,所以“圆仔”出生后暂时由保育员照顾。
张志华说,自“圆仔”离开妈妈的那一刻开始,园方便一直注意观测大熊猫母女的各项指标。保育员全天候监测“圆仔”的心跳、血氧,每日喝奶前后记录体重变化,间隔5日进行身长、四肢、胸腹围等测量,以了解它的生长变化;观察“圆仔”每日的进食量以及排出的粪便、尿液状态,以了解它的营养吸收、消化是否正常。
“圆圆”在产下“圆仔”后便自行排出胎盘并吃掉。为避免它产后发生感染,保育员花费许多心思在“圆圆”的产后护理上:随时注意它的阴道分泌物状况、食欲以及情绪变化等,配合兽医抽血检验白血球与钙离子等血液中的物质变化,注射催产素以促进子宫收缩刺激分泌乳汁,并以超声波检查腹腔生殖系统状态。
为了让“圆圆”在宝宝不在身边时生理和心理仍保持在育幼哺乳状态,除了注射催产素,园方还特别制作了“圆仔”分身布偶,置入喇叭模仿“圆仔”叫声,并在布偶中放进一颗生鸡蛋,以评估“圆圆”叼仔力道是否恰当。保育员还搜集“圆仔”的粪便涂在布偶上,让“圆圆”熟悉宝宝的味道,以训练“圆仔”回到身边时,它能够懂得替“圆仔”舔舐身体以刺激排便。
张志华说,动物园大熊猫医疗小组组织了生殖、饲育、兽医学等领域,以及大陆大熊猫繁殖专家,针对“圆圆”的产后照顾及“圆仔”的健康状态密集协商,并参考世界各地的相关资讯,为“圆圆”和“圆仔”的各阶段照顾做好规划。
尽管“圆仔”初步回到了妈妈怀抱,有一个好的开始,但张志华认为,未来一周才是最关键的时期。现在只要“圆圆”母女在一起,保育员就在旁观察记录双方的互动状态,兽医也随时待命。台北动物园希望通过不同专业领域的支持与保育员的配合,在大熊猫繁殖照顾中,建立起一套精细而完整的计划。(记者裴闯 李寒芳)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