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南锣鼓巷的喧嚣,钻进帽儿胡同,和树荫下纳凉的老爷子寒暄两句,和买菜回来的妇人打个招呼。王卬早已成为这个“胡同家族”的一员,但说话仍带着难改的台湾乡音。
在这个寻常的北京巷弄里,王卬和他的大陆妻子经营着一家叫“醉虹楼”的台湾餐厅。朴素的食材,经由悉心烹调,生发出别样的“台湾味道”,从胡同深处飘出。那美味之所以备受食客青睐,更因其中沁着这个两岸“夫妻档”对生活的梦想与坚持。
王卬来大陆已是第十九个年头了,刚来时他在上海做餐饮,兼营挖土机设备租售生意。第一次创业并不顺利,事过多年再回想,他笑着说:“也不是没有回报啊,我收获了我的妻子。”
结束上海的生意后,王卬原打算“收手”回台湾。一次到北京探望弟弟的行程,一次无心插柳的“胡同游”,让他改变了主意。
窄窄的胡同,古朴的四合院,晨间提溜鸟笼散步的老人,黄昏里围着下棋的邻里……老北京的生活气息迷住了这个台湾男人。特别是傍晚时分,各家各户的菜香“流窜”在胡同里,东家饺子西家面陆续出炉,人们不忘彼此分享,这让王卬自然地想起了小时候生活的台湾眷村。
当时在北京经营台湾小吃的店家极少,喜爱胡同生活的王卬和妻子看好未来的市场,就决定留在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展开二次创业。
和许多“北漂”族一样,这对两岸夫妻一路走来历经艰辛。小胡同人流量小,刚开始时,王卯和妻子每天坐在店里,彼此相望,偶尔进来一个客人,吃碗卤肉饭便离开了,夫妇俩又继续面对空荡荡的屋子。
“前三年,钱基本都往外扔。”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每天一大早,王卬都会骑上三轮车,拉着太太去距离不近的一个菜市场采购,就因为“那里的食材品质更好”。
买回菜来,夫妇俩就扎进厨房,精心烹调每道菜品。比如他们的招牌卤肉饭,看似家常,但从卤肉、卤蛋到萝卜干、酸白菜,洗、切、晾、卤,道道工序都须亲手料理,对每个细节都追求到位。
王卬认为,台湾小吃要赢得北方顾客青睐,最重要的是得加进去“诚意的味道”。夫妻俩十分重视倾听客人的意见,针对北方人的口味对菜品进行了不少调整。
通过努力与坚持,小店渐渐累积人气,一传十、十传百地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名头。如今,到了下午两三点,“醉虹楼”还有顾客不断进出。
近几年南锣鼓巷火爆兴起,而随着两岸往来更趋热络,“台湾热”风行大陆,王卬夫妇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到这里来的,不仅有常住北京思念“家乡味”的台胞,还有慕名而来寻找地道“台湾味”的大陆游客。
生意更忙了,但王卬还是喜欢走近客人,和大家侃上几句。聊胡同,谈台湾,一来二去,王卬和许多回头客成了好朋友。餐厅墙面一角,贴着夫妇俩与一些演艺界人士的合影。其中一位是香港著名导演徐克,王卬“爆料”说,徐克来吃饭常会打包一碗牛肉面带走,而要求把汤、面、牛肉、葱花、香菜都分开放。
胡同是最接地气的,王卬夫妇的台湾餐厅也处处充满家的味道。墙上挂着王卬三兄弟的生活照,还写着“永结同心三兄弟”。儿子上幼儿园时的画挂了很多年,今年11岁的孩子说着一口不同于父母的“北京腔”。每年,这一家三口都要回一趟台湾,去探望王卬的父母。
晚餐时间到了,胡同里的“台湾味道”又浓郁起来。跑堂的老板,在厨房操持的妻子,一旁玩耍的儿子,无拘无束的客人,“醉虹楼”就是这般家庭餐厅的模样。(记者 吴彦君 李翔)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3-08/08/c_116867871.htm
原稿件作者:吴彦君 李翔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