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强化两岸企业家峰会的产业对接作用

2013年07月11日 13:30 来源:人民政协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产业合作作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抓手,从ECFA签订起就受到了两岸经济界的关注。不过,因两岸产业逐渐由互补走向竞合,在过渡期,竞争成分还高于合作,因此,未来如何走下去,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台湾当地一家主流媒体日前发表社论认为,促进两岸产业合作,应该强化企业家峰会的作用和功能,让两岸企业家峰会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平台。

  该社论说,近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不定,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盛行,两岸经济与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与日俱增,如何发挥两岸优势互补,提升产业合作层次愈显重要。多年来两岸产业合作给参与的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产业内贸易快速发展,凸显两岸产业融合愈趋紧密,两岸各项经贸合作关系甚至在欧美主要市场供应链上,合力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两岸企业自发性、单打独斗的合作模式似已不符需求,合作的层次亟须向上提升。

  该社论说,过去几年两岸主管部门透过海协、海基两会平台协商形成共识,先后推出系列“搭桥项目”,以及在ECFA架构下成立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定期举办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前者选定了十多个产业,共同探讨双方合作对接机制;后者进一步就重点行业,推动试点合作,其中LED照明、无线城市和低温物流等试点合作已获初步成果。

  “然而,近年来透过这些制度化平台推动合作,严格说来成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在实务运作中存在一些障碍和瓶颈。”该社论同时指出,譬如,过去两岸企业常因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与策略相异等原因,在合作过程中常发生纠纷甚或导致破局,包括智慧财产权保障、合营纠纷等层出不穷,问题益见严重,尤其大陆企业规模普遍超大,台湾的企业倍感压力,从而产生防范的心态。大陆企业与台湾企业洽谈合作时,同样也存在信任不足的问题。看起来,未来两岸产业合作想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强化两岸产业互信基础,以及落实自由化政策,是首应克服的瓶颈。

  此社论表示,两岸产业合作的范畴,除传统的直接投资和贸易活动之外,相互持股、合作制订产业标准和共创品牌等都是可行的方向。但合作能否顺利展开并取得成果,两岸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改善环境条件、排除制度障碍和提供诱因等方面。譬如,市场进出自由是产业合作的重要前提,两岸主管部门应致力于排除市场进入障碍,塑造公平竞争环境。

  其次,两岸产业合作要提高层次,影响两岸产业对接的技术标准存在瓶颈,必须突破;目前虽然已有民间团体积极奔走推动两岸共同制订产业标准,也取得初步成果,但其中涉及公权力,两岸主管部门应尽快协商确立顶层设计机制,并针对两岸产业技术共同研发,提供诱因,鼓励发展。

  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可以开展合作的领域相当多,如电子信息、通讯、金融、生技、医疗保健、汽车、绿色产业等,都具有强烈的互补性,透过相互参股、产业链整合、创建共同品牌等方式,两岸产业合作空间广大。两岸主管部门已搭建合作的桥梁和平台,在有序地推动中,不过,企业是否愿意付诸行动,才是未来两岸产业合作进展的最大关键。

  “因此,如果强化两岸企业家峰会的作用,用这个平台来实现产业对接和合作,恐怕再合适不过了。”该社论举例说,“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由前地区副领导人萧万长领衔,成员包括台湾多位卸任财经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大企业负责人,层级拉得很高,而且务实地成立通讯、能源石化、金融、中小企业、健康照护和生技等六个小组。而大陆则由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领衔,各部委前或在任负责人参与,这个组成结构,必然有助于排除两岸企业界的心理障碍,增进互信的基础,并确实掌握企业界进行合作的意向和需求。民间已经动起来,两岸政府主管部门对产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责无旁贷,应尽速排除双向投资的制度障碍,更应加速完成ECFA后续协商,签署服务贸易和货品贸易协议,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高杨)(2013年05月25日)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

原稿件来源: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