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多面手张铁志推出了新书《时代正在改变》。他以一贯睿智、冷静的笔调,评判现有政治、商业与文化权力,强调个人抗争和参与对时代改变的作用。4日,记者对他进行了电邮专访。他说,尽管如今两岸交流频繁,但是在很多大陆人心目中仍存在对台湾社会“过度想象”的问题,不是拔高,就是贬低,而他主张实事求是。
张铁志简介
台湾政治与文化评论人,乐评人。在台湾、香港、大陆众多媒体撰写专栏,现任香港《号外》杂志主编,著有《声音与愤怒》、《时代的噪音》等。
记者刘功虎
传统文化看台湾?
“汉唐文化看日本,宋明文化看韩国,全部传统文化看台湾”的说法,在大陆人中很有些流行。
不少去过台湾岛的微博大V回家后,都喜欢奔走相告说,初看台湾并不觉得怎么样,台北的高楼大厦甚至不如上海北京,不少地方破烂、松散、低矮,但是人如果呆久了,就会爱上那边淳朴、从容、柔和的民风。人特好相处。
张铁志说,作为台湾人,他听到这些溢美的赞誉有些不好意思。他介绍说,当年一度曾经很火的韩寒,就写过一篇《太平洋的风》,在台湾人之间流传甚广,文章大意是说,岛上充溢了美好的人情味。
张铁志因为太熟悉台湾,对身边生活反而感到很多厌恶和不满。
他分析,对于许多大陆人来说,台湾或许是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或者是保留了民国遗风。然而要说台湾的民众素质来自中华传统文化可能只是一厢情愿。说到底,传统文化是什么,可能只是一种迷思。
张铁志介绍,过去台湾民众去公务机关办事,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公柜台高不可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当选的台北市长上任后,开始大力改革官僚文化,降低民众与柜台的高度,台北面貌才慢慢有所转变。
现在,台湾族群隔阂仍深,公民品德也有许多缺陷,张铁志表示,那些去过台湾的人,再久呆一段时间,该会有更深刻的体验。
蒋经国是台湾转型“推手”?
部分大陆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如今纷纷对“两蒋”重新评价。有的评价将他们父子抬到了吓人的历史高度,新浪微博上甚至产生了一个数量不小的“国粉”群体(“国”是指“民国”)。张铁志认为对“两蒋”,尤其对“小蒋”蒋经国的评价要实事求是。
他指出,台湾的80年代的确是一个颠簸的年代,而台湾的转型并非来自蒋经国的良善。小蒋曾是情报特务机关头子,对社会反作用力的本能反应往往是压制。那些刺杀他的人多没有好下场。但是他这个人有一定反思能力,感情比较细腻,会对“敌人的恨意”产生震撼感,并有相当程度反思。但要说是他由上而下开启甚至带领台湾转型,那可能还有待历史考证和争论。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既得利益者总是希望保有自己的特殊权力。
那么,台湾的确在小蒋治理的晚期开始出现变化,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小蒋希望推动国民党“党国体制”本土化来化解统治危机,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的民间压力超过了他的预期,社会精英与民众结盟,爆发了越来越多社会运动,让他在考虑容忍成本和压制成本的相对大小后觉得后者可能无效。再加上他个人身体健康恶化,台湾外交日益孤立等因素,他只好做出开放的决定。
历史充满了偶然,人在很多时候是见招拆招,事后人为拔高,既不符合历史真相,也不符合人性规律。
台湾很乱?
在大陆,更多的人们对台湾有着另一种“想象”,那就是那里很乱,人说话都娘娘腔,议员爱打架,把女议员的裙子都撕破了,袭胸,斯文扫地。
张铁志认为,产生这种想象的人们多半并不真正了解台湾,其认知载体是电视、报纸和网络。新闻媒体天然有赶逐热点、停留于事件表面的特点,且往往有将个案放大化的倾向。我们要多多运用“纵比”的视角看问题,台湾今天的乱象比之当年戒严令之下的沉默,要好多了。
[ 责任编辑: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