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会在台湾引起这么多讨论。很多综艺界人士反思,为什么台湾没有制作出这样的节目。这自然是正面态度,不过,有意思的是,一个主流答案是台湾没有钱,或者台湾当局没有投入这么多钱在综艺节目上。
台湾欠缺的只是钱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是歌手”是台湾制造,“大陆”和“台湾”角色大易位,除了关于歌手功力的讨论,一定会有如下声音涌出――“评委、顾问、音响师等等,怎么可以请中国大陆人,抢我们台湾人的饭碗,台湾没有人才吗?”“花这么多钱的制作,参赛的都是对岸过气的歌星,台湾人很好糊弄吗?”“台湾人得了冠军,就是爆冷吗,我们台湾的歌手哪点差?”……
这并不是信口雌黄,去年金马奖,邀请大陆演员黄渤担任主持人,不就被呛“台湾无人”;奖项揭晓后,台湾电影成绩不佳,不是又有“立委”扬言要停办金马?超过半个世纪的金马奖,算是台湾在华人演艺界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近年来犹要受到出身质疑,其它节目岂能幸免。即使台湾综艺界有此雄心,有足够资源挹注,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可能调动两岸综艺界力量,制作出影响力遍及两岸的大型综艺节目。因此,台湾制作不出“我是歌手”,不只是缺钱,欠缺的更是自信开放的态度,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心。
钱多确实可以吸引人才,但台湾早年的优势,难道只是因为钱比大陆多?金马奖在华人电影圈的影响力,也只因为钱多?显然不是。如果回顾金马奖的历史,可以发现,金马奖初期只是针对台湾电影,后来扩及香港电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又纳入大陆电影。虽然在台湾电影衰落的时期,金马奖常被香港乃至大陆影人瓜分,但金马奖的光环不仅无损,反而增光添彩,让人更信服其公正的评断力。假使当年金马奖仍然自限于台湾电影本身,今天应该和台北电影节无异,只是一个地方性电影节,怎么可能如今天这般成为两岸四地华语电影人的盛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这句滥俗的话,确有道理。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