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总有一种力量让千般漂泊化成清明归心

2013年04月04日 09: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转发 打印

  全国政协常委林毅夫曾多次袒露心迹,想回台湾祭祖。

  珠海清明祭扫高峰中,不乏澳门同胞和海外华人的身影。

  香港明星吕良伟回广东廉江寻根祭祖。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台湾秉承闽南习俗,有“清明不回厝无祖”的说法,意即这个节气不回家扫墓的人就等于没有祖先。此时往往是台胞返乡祭祖的高峰期,两岸航班都要加开。在香港也有一句俗语:“有乜拜山先讲。”意思是有什么事留待清明拜祭后再说吧。每年返回内地寻根祭祖的港人确实不少。清明是澳门珠海两地边检部门最繁忙的时节。在等候过关的队伍中,很多是携带鲜花、香烛的澳门同胞,他们扶老携幼,前往合罗山、仙峰山等地的墓园拜祭先人。2012年4月4日,近万名华人从全球各地齐聚香港,参加“中华民族万姓祖先祭祀大典”,彰显“全球华人,万姓同源,祭祀祖先,共创和谐”的主旨。可以说,清明节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已经深入港澳台侨同胞的文化血脉中去。

  祭扫已不仅是仪式,更是炎黄子孙一脉相承的文化与行为规范;清明已不仅是节气、节日,更是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千百年来,中国人通过祭祀祖先的庄严仪式,表达对前辈的尊重和对后人的鼓励,更意在增强家人、族亲、甚至民族的凝聚力,并祈愿家兴族旺,国泰民安。

  “我已是80多岁的人了,人老更加怀念故乡。我要让在台湾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根在大陆,故乡就是东山岛。”

  ——老家在东山岛的老台胞涂国章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东山岛,是不少台胞的祖籍地。由于历史原因,造成近半个世纪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许多人入台后,对家乡的父母生前不能尽孝心,甚至亲人逝世了也不能赶回送终。

  随着2008年“大三通”的实现,海峡两岸往来的路更通畅,返乡的台胞人数逐年增长。许多人选择在清明节期间,返乡为亲人扫墓。老家在东山县西埔镇西埔村的老台胞涂国章,前年清明节特地赶回来为母亲维修坟墓,去年他又特地带着儿子再次返乡扫墓。一大早他和儿子在家乡亲人的陪同下,上山祭拜母亲。他为母亲坟墓敬花,抚摸着母亲的墓碑,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久久不肯离去。他说,“我已是80多岁的人了,人老更加怀念故乡。我要让在台湾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根在大陆,故乡就是东山岛。”

  全国政协常委、世界银行前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今年两会期间也袒露心迹,想回台湾祭祖。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表示,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希望台湾方面能够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同意林毅夫夫妇回乡探亲或扫墓、祭祖。据台湾媒体报道,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章亚若教育基金会董事长蒋孝严近日也表示,对林毅夫想要赴台扫墓的心愿,他本人能够体会。

  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和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3月下旬在上海举行。蒋孝严携夫人专程与会,“今年是先母冥诞100岁,上午的论坛结束后,下午我和内人要赶到桂林,明天早上去母亲坟前扫墓,我不仅仅要参加论坛,还要实践论坛的主张。”

  言及过往祭扫之行的坎坷,蒋孝严颇有感触:“弟弟孝慈过世前到大陆来,只有很单纯的目的,他辞去所有公职,以纯粹的学者身份过来,唯一的目的就是到广西桂林的母亲坟前扫墓,这是唯一推动的力量,我没有办法前往,只能托孝慈把全家的照片带去告慰母亲,这是一个中国人孝思的实际体现。”

  清明的根本意义在于教人不忘根本,“孝”是凝聚家族姓氏的重要支柱。希望中华文明的孝道在华人圈普遍宣扬。

  ——香港华人华侨总会会长邱维廉

  叶小姐一家21口,兄弟姐妹分居广州、香港、马来西亚和加拿大等地,清明节约好一道回乡祭祖。叶小姐说:“中国人比较传统,注重拜祭祖先,所以一家人都习惯在清明的时候聚会,回来的亲戚比中秋节的时候还多。”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清明扫墓祭祖,岛内各大家族都延续传统,将子孙聚集一堂,展现慎终追远的凝聚力及各具特色的祭祖仪式。台湾桃园县叶家2012年参加清明祭祖的子孙已至第18代,从全台各地及美国、巴西、东南亚兼程赶回参加的多达7000余人。据介绍,叶姓宗族全球约有上万人,其中不乏知名学者、医生及政治家。

  2012年4月4日,近万名华人从两岸四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齐聚香港,参加“中华民族万姓祖先祭祀大典”,共祭祖先。这场盛大的祭祖大典是由中华孔子学会、香港华人华侨总会、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澳门归侨总会和澳大利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主办的,全球华人的代表性十足。

  香港华人华侨总会会长邱维廉致辞说,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清明的根本意义在于教人不忘根本,饮水思源。由于中国社会在历史上一直以家族、姓氏为单位组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因此“孝”是凝聚家族姓氏的重要支柱。祭祖最重要的是“孝”的教育。希望中华文明的孝道在华人圈普遍宣扬,并推广到世界各地,能够令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彼此团结互助,实现大中华和平统一、实现全球万民一家亲。

  而来自台湾的林女士不仅自己从桃园赶来参加祭祀,还特地带上了两个孙子,她表示祭祖是一个该被重视的传统,“要让下一代保留住好的传统、好的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丧葬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形式怎样变化,我们港人对先人的感恩情怀不会改变。”

  ——深圳宝安走出来的港商文沛荣

  台湾多闽南人,香港多岭南人。两地的共性就是都特别看重传统风俗。早在英国统治时期,深港边界纵然守护森严,但每逢清明,位处边界的沙头角地区也会有限度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内地实施改革开放之前,不少港人会选在清明节以祭祖为理由回乡,身上穿了多层衣服,携带大量的日用品,以接济乡间亲友。这时香港内地间的火车票也会出现抢购潮,黄牛党往往大行其道。

  如今时代早已变迁,但每年的这个日子,祭祀的人群依旧从罗湖、皇岗等口岸汹涌而出,各各消隐在粤地城乡的大街小巷或田间地头。香港媒体预计,今年清明节将有百万港人返内地寻根祭祖。现在内地已经相对富裕,港人很少再大包小包地给亲友带东西,他们回乡,往往以一个大家庭为单位,一般祭祀先人一天,放松出游一天。

  “当然,我也会是这庞大人群中的一分子啦!”港商文沛荣先生说。文先生的家在深圳宝安松岗,1979年移居香港。他说,在香港,文姓和邓、廖、侯、彭是当地五大原始姓族。其中,文氏是700多年前从松岗移居过去的。对文姓后人而言,他们的根和魂在深圳。因此,兼任粤港文氏宗亲会会长的文沛荣每年清明节都要回松岗祭祖。

  他回忆说,乡亲们的祖坟大多位于偏远山坡上,每年祭扫一次,因此十分隆重。烤乳猪是当地人祭祖的重头戏,它几乎是家家都少不了的应节之物。那一只只乳猪,烤得焦黄焦黄的,再贴上一个纸牌,上写“鸿运金猪”四个大字。除了烤乳猪,祭祖的食品还有各种面粉包,分别用豆沙、莲蓉等做馅,取团团圆圆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丧葬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形式怎样变化,我们港人对先人的感恩情怀不会改变。”他说。

  “这是家族对祖先的思念,这是在所有中国人血液里的,有时候虽然会沉积下去,但它不会消失。中国人这种慎终追远、不忘根源,是牢不可破的。”

  ——母亲坟茔在广西桂林的蒋孝严

  总有一种传统的力量,让千般漂泊化成清明归心。

  如今,赴大陆祭祖扫墓逐渐演变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2005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开启了两岸的“破冰之旅”,他携家人赴西安清凉山为祖母沈太夫人扫墓。此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也有同样的祭祖之举。蒋孝严说:“这是家族对祖先的思念,这是在所有中国人血液里的,有时候虽然会沉积下去,但它不会消失。中国人这种慎终追远、不忘根源,是牢不可破的。”

  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无法分离。清明时节,当大量台湾同胞返乡寻根,踏青扫墓,和大陆亲友共同焚香祭祖时,这血缘、情缘就注定了大家都是炎黄子孙,都是血脉相承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在香港,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都完好地传承下来。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说:“重视国家传统文化,并在发展中保存下来。虽然香港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融合东、西方文化,但市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清明扫墓祭祖,中秋合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节日,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继续发挥着作用,传承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潘宗光说。

  清明节更是全球华人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人们感恩先祖,饮水思源。祭扫已不仅是仪式,更是炎黄子孙一脉相承的文化与行为规范;清明已不仅是节气、节日,更是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千百年来,中国人通过祭祀祖先的庄严仪式,表达对前辈的尊重和对后人的鼓励,更意在增强家人、族亲、甚至民族的凝聚力,并祈愿家兴族旺,国泰民安。海内外华人,无论身处何乡,清明祭祖,无不如此。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