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看台絮语:台湾不再是“逃亡天堂”

2012年12月20日 08:4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转发 打印

  12月17日,涉嫌卷款潜逃的大陆人叶彦荣在台落网,被移交大陆公安部门。岛内媒体评论称,叶彦荣是首名从台湾遣返大陆的经济嫌犯,两岸司法合作范围逐步扩大,台湾不再是“逃亡天堂”。

  一个“不再”背后能读出些许变化。两岸司法互助从无到有,从个案合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此前,制度的缺失的确给犯罪分子留下了灰色空间。两岸很多制度化建设的完成,都无一例外有民意需求的推动。

  自两岸民间交往始,已有司法互助的需求,然而两岸共同打击犯罪长期依据的是由双方红字会1990年签署的“金门协议”。该协议只针对刑事犯罪嫌疑人,且实施遣返必须通过民间机构。两岸司法部门没有建立直接联系,造成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许多案件因此一拖再拖,悬而不决。

  两岸司法互助制度化建设的呼声直到2009年才得到回应——两会在南京签署了“司法互助协议”,这才有了今天叶彦荣的落网和遣返。

  既有民意的推动,为何还要漫长的等待?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在“去中国化”、“文化台独”的扭曲思维下,包括两岸司法互助在内的任何一项有关两岸的协议,又如何能有实质进展?

  2008年以后,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紧接着才有了ECFA、司法互助协议、投保协议的相继签署,也才有了叶彦荣的落网遣返,这无疑都是两岸“和平红利”的具体成果。从回望中展望未来,欣喜和信心之外,念兹在兹的还应该有对这些协议来之不易的珍惜。(李炜娜)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