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的缘起是两岸授权民间团体事务性协商开启后,需要双方有一个明确的政治共识。通过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多次磋商,最终形成了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唐树备表示。
今年81岁的唐树备于1991年12月出任海协会常务副会长,是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全程亲历者。在不久前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举办的纪念“九二共识”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他这样回忆说。
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会谈,会谈后又通过数次函电往来,在两岸主管机关和两会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2000年4月被时任台湾当局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陆委会”主委的苏起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的形成体现了两岸中国人高度的政治智慧,达成共识的方式也是双方在处理两岸问题过程中所进行的一次重要政治创新。‘九二共识’为两岸交流与接触、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治基础,开辟了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新时代。”唐树备说。
“九二共识”达成后,两会领导人于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时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的邱进益为此曾先期访问北京,与海协会举行预备性磋商,确定了“汪辜会谈”的三大议题。
在北京联大台研院的研讨会上,邱进益与时任海基会副秘书长的李庆平说,当时海基会基于台湾当局正式作出的“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决议,于1992年10月底与海协会在香港进行协商,后续有函电往来。当年11月16日,海基会收到海协会关于口头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要点的函,即“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此函同时附有海基会之前所提口头表述方案,即“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这些函电就是双方达成“九二共识”的重要依据。
现任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时任“陆委会”副主委,是“九二共识”达成的台方操盘者之一。本月9日他在台北举行的纪念“九二共识”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时,细数当年亲历“九二共识”诞生的过程。
马英九说:“‘九二共识’的出现不是口头的,不是凭空的,是白纸黑字,是函电往来……‘九二共识’不应该是一个政治符号,而是一个历史事实。”他指出,“九二共识”代表的就是两岸搁置争议、正视现实的精神,以及务实解决两岸问题的态度。它促成了“汪辜会谈”,为后来两会制度性协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二共识’满20年,具有三个重要意义:第一,我们要确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并正确给予它评价;第二,我们要确立‘九二共识’是目前两岸交流互信的基础;第三,我们要宣示‘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和平发展的关键。”马英九说。
在“九二共识”达成20周年之际,着眼两岸关系的未来,唐树备、邱进益也发出殷切的寄语。唐树备表示,两岸应本着建设性态度,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一致立场。邱进益则提出,两岸关系应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继续大步走下去,造成不可逆转的形势。(记者 陈键兴)
[ 责任编辑: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