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松花江畔聚焦文教交流制度化

2012年07月30日 09: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转发 打印

  张国立在论坛间歇接受岛内媒体采访。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国立的心愿

  “仔细对比,大陆近年在影视交流的政策宽容与开放程度上,前进步伐略快于台湾,建议两岸以更加对等的标准和心态,同心协力,深化影视产业的交流合作。”7月29日上午,哈尔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扩大文教交流”专题研讨会现场,快人快语的大陆艺人张国立一出现就吸引了两岸众多媒体的目光。

  他显然是有备而来。演讲前,张国立先播放了刚刚杀青的电视剧《原乡》片花。他精心打造的这部作品,讲述了日渐凋零的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故乡探亲的往事。撇开催人泪下的故事作品,媒体主要听到的是他和剧组在岛内拍摄时遭遇的酸甜苦辣,尤其是缺乏文教交流制度化保障所带来的重重障碍。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作品能获准在岛内播出。而这一切,似乎还是未知数。

  多年从事两岸文化交流工作的中共中央台办特邀专家肖夏勇表示,当前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与两岸经济往来的现状相比,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两岸文教交流现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有自己的看法。交流的一个障碍是两岸的现有分歧,他认为,但这是历史形成的局限,有些现在没有办法解决,不妨先放下来。这样,有些问题比如两岸文化市场的准入,“就不再是政治问题,而是相互尊重的问题”了。

  “大家都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台商在上海投资的文化产业都有1000家了,大陆企业到台北投个三五家又有何妨?”他反问。

  交流呼唤新框架

  或许张国立的现身说法让大家心有戚戚焉,本次论坛专题研讨会上,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实现制度化渐成共识。

  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教育文化组召集人”李建兴说,两岸应互设文化办事机构,未来可借此对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相关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讨论:“有了文化据点以后,它不仅仅是一个办公室,自然会有办事的人,会提出计划,逐项往前推展。”

  肖夏勇也表示,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本身超越经济的层面,需要一个更为宏观、完整的框架为未来两岸文化领域健康发展提供动力,为两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拟定长期的发展蓝图。

  肖夏勇认为,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将有效搭建两岸文化界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加强直接联络与沟通,保护两岸文化团体和文化企业的权益,在双方市场均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非常希望两岸可以进一步加强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的协商,让两岸交流更有制度化的保障。”

  中共中央台办特邀嘉宾赵少华则进一步建议,两岸双方在推动整体性、框架性的两岸文化交流协议协商时,不妨先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遗产、文化艺术等文化具体领域着手,推动商签相关协议,争取实现文化各领域行业两岸全面对接。

  “空窗期”仍有可为

  不同于经济上商签ECFA,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清醒地表示,文化交流上离签订协议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空窗期”,两岸有识之士如何务实面对?

  陈春霖给出的答案是寻找共同的历史记忆。两岸学术界可以先对近现代史做共同研究,比如在大陆最近清查涉台文物时,能够让岛内同行一并加入,共同维护,共同承担责任。

  同样来自台湾的《联合报》社社长项国宁表示,两岸应以更广阔的视野,推动包括新闻与出版在内的文化交流,以奠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据了解,目前大陆简体版图书在台湾的进口额与销售额远超过台湾图书在大陆的销售额,两岸图书交流呈现不均衡现象。项国宁建议,除两年一次在厦门举行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之外,两岸还应增加现场销售机会,让大陆读者更多地认识台湾图书。同样,大陆出版社也可来台参加书展扩大交流。

  项国宁还建议开放广告在对方媒体刊登的限制。他表示,台湾因为内部有不同声音,近年来对媒体刊登大陆广告的限制不松反紧,甚至成为政治议题。他希望此事能回归到对市场本身的考量上来,并建立起合理的管理机制。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