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探访台湾社区:邻舍节过得有滋有味

2012年07月23日 08: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转发 打印

  邻舍节现场。

  拉蓝扯来一大片槟榔树叶,一旁的少年接过来,折叠穿插几下,就成了阿美人传统的“锅”。“锅”里倒上水,放进鱼虾青菜,然后丢进几块烧烫的石头……水渐渐滚开,食物的鲜味便四散飘出。

  “重整”

  这里是台湾花莲县光复乡的“马太鞍文史工作室”。主人拉蓝向游客展示阿美人传统的文化习俗。这个筹建于1996年的工作室,是马太鞍社区文化建设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在都市务工的台湾原住民遭逢失业潮,部落社区随之滋生不少社会问题:酗酒、夫妻离异、治安不靖。马太鞍是全台最大的阿美族部落之一,类似状况同样突出。当地居民噶拗告诉记者:“就是学校也发生霸凌案件,我们10多个家长不敢让孩子在当地学校读书。”大家舍近求远,一起把孩子送到了远处的私立学校。

  1993年台湾兴起社区总体营造,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议题。马太鞍社区也在反省。“大家认识到逃避不是出路,无论我们躲到哪里,问题还是存在。”噶拗说:“一年后,我们把孩子都送回当地学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应该做的。”

  人们开始向传统文化寻求力量,借由传统文化,重建社区共同的价值标准。也就在那时,拉蓝从台南回到马太鞍,开始一系列的社区文化复建。他成立了文史工作室,推动阿美人传统的木雕技艺;经营民宿,将传统农渔产业与生态旅游相联接。噶拗评价说,拉蓝为部落文化复建出力不少。

  类似拉蓝的做法在马太鞍社区不断涌现。人们把木雕、节庆等传统文化产业化,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寻求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的永续。现代文明冲击带给部落的彷徨,渐渐得到舒缓。

  社区文化复兴在岛内原住民中蔓延,人们重拾文化的自信。如今,有四五位年轻一代的原住民重新开始文面。

  “构建”

  市镇建设发展,新区的出现和扩张。尽管与原住民相比,新区的“新住民”缺少鲜明的文化联接,但社区营造的努力并未就此放松。

  今年初夏,桃园县“邻舍节”移师芦竹乡举办。光明小学的广场上,1700多人“一人一菜”,或是“一人多菜”。大家“围炉”一处,边聚餐谈天,边观赏桃园各个社区文艺团体的表演。

  林洲田是大清盛世社区管委会主任。他自掏腰包,端出10道菜:海鲜总会沙拉、麻油鸡、盛世妈妈猪脚……准备菜品让林洲田花了整整两天时间,但是大家能够分享自己的手艺,他觉得值。有邻桌的陌生人经过,他都主动递上碗筷,热情招呼:“来吃,来吃!”

  桃园县文化局局长张壮谋告诉记者,这就是“邻舍节”的初衷:为人们彼此认识提供管道,鼓励大家拿出结识“邻舍”的勇气。

  “现代人住在楼房公寓,关上门可以和邻居老死不相往来,传统的邻里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张壮谋说:“这样的状况在桃园更加突出。桃园是‘新移民’比例相当高的地区,平均年龄不到36岁。”

  他说,如果“新住民”不认同住在社区,现实中又不能服务于家乡,将成为心理和文化层面虚无缥缈的群体,“永远是过客的角色”,对于家乡和住在地都不会有实际的服务和贡献。

  “台湾社会少子化、老龄化问题严重,但我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长远来讲,我们希望通过类似邻舍节的工作,加强人际关系,未来可以彼此照护、关怀。”张壮谋说。

  大陆城镇化进程正高歌猛进,旧社群解体,新社区涌现,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但社区建设尚在起步。而在彼岸,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社区总体营造至今方兴未艾。人们通过种种努力共塑社区文化,凝聚共识,建构生命共同体。两岸同文同种,台湾的教训正是可供大陆借鉴的经验。

  在变动的社会中,让原住民、新住民都获得文化和心理的支撑,不但是长期、艰巨的过程,更是让美好事物持续下去的远见。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