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五缘”造盛会 两岸谋共赢--写在第四届海峡论坛闭幕之际

2012年06月23日 08:08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6月22日,伴随着“海峡物流论坛”“闽台佛教文化周”等一系列活动的相继结束,第四届海峡论坛圆满落下帷幕,留下两岸同胞的依依不舍和对来年的期盼。

  经过四年的精心培育,海峡论坛已成为两岸“草根”交流的盛会、大陆惠台举措的重要发布平台。顺应两岸交流大势,在两岸同胞的共同期待和努力下,海峡论坛将为两岸基层民众架设更多“心手相连”的桥梁。

  海峡论坛打造两岸“草根”交流盛会

  福建与台湾语言相通、民俗相近、宗教同源;利用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海峡论坛有效推动了两岸基层民众的大交流、大聚合。

  规模空前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吸引一万多名台湾人士参与,涵盖台湾相关党派、工会、青年、妇女、宗教、农业、影视等30多个行业和领域,其中大部分台湾基层民众都是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

  两岸婚姻“谈情说爱”、台湾小吃风靡鹭岛、近千名武林高手“以武会友”……一周时间、五大版块、二十九项活动,既有论坛、大会上的“坐而论道”,又有街头、庙会间的“坐言起行”。

  论坛期间,云林县北港朝天宫董事长蔡咏锝组织了嘉义、台南、高雄、屏东等台湾中南部156家宫庙、800多位信众,到湄洲岛祖庙祭拜妈祖,其中不少信众还到福建各地旅游“走透透”。本届论坛新增加的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台湾农民创业发展研讨会、两岸民族乡镇发展交流会等10项活动,受到广泛认可。

  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张秀琼说:“再次来到论坛现场,发现海峡论坛进步很快,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令人惊讶。”

  台湾各县市组团参会,其中包括14位台湾的县市长或议长。台中、金门、澎湖等多个县市“扎堆”登场推介本地特色旅游,为海峡论坛“品牌效应”写下有力的“注脚”。民进党当政的台南市首次由市政府组织厂商、小吃业者和基层民众等,参加论坛的多项活动,成为论坛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

  台南市民意代表林燕祝把自己的这次参会形容为“破冰之旅”。她告诉记者:“本届论坛我们推出了台南推介会,我们的观光旅游局副局长率队参加,这是很大的突破,非常好。”

  惠台政策权威发布为两岸民众“共谋福祉”

  经过四年的孕育成长,如今海峡论坛“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的特点更加鲜明,其“汇聚民意,共谋福祉”的宗旨愈发突出。

  本届海峡论坛期间,大陆宣布了八个方面对台惠民新举措,涉及台胞在大陆就业和大陆居民赴台游、便利台胞来往大陆、进口台湾大米以及促进两岸教育、科技合作,增设两岸交流基地等内容。

  消息一经宣布,立即引发与会台湾同胞的热烈反响。不少岛内人士获知海峡论坛释出的惠台新政后,也对此“利好讯息”予以积极评价。

  台湾知名学者陈毓钧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以及大陆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台湾年轻人就业提供了很大空间。海峡论坛推出这方面的惠民措施,符合台湾民众的根本利益,对年轻人来说更是一个“好消息”。

  两次参与报道海峡论坛的台湾《旺报》记者洪肇君说,对于台湾民众来说,大陆惠台新政是每届论坛最有真材实料的“干货”,希望大陆未来给台湾民众带来更多“新期待”。

  “草根”聚会情暖两岸 两岸交流前景可期

  6月17日,本届海峡论坛举办的第二天,“厦金”航线夜航开通,成为这条“黄金水道”十余年发展历程中又一标志性事件。

  从一条航线到一个论坛,正是近年来两岸关系蓬勃发展,孕育出这些两岸民间交流的知名“品牌”。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张文生认为,“海峡论坛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始终坚持汇聚民意、倾听民生、共谋福祉的办会理念。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论坛活动内涵不断延伸,办会模式更加‘精细化’,为两岸基层民众的情感交流增添更多舞台。”

  “天下之势,以渐而成;天下之事,以积而固。”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两岸同胞同心戮力、携手耕耘。

  海峡论坛闭幕后,第四届“海峡百姓论坛”将于23日在台湾高雄举行,其中八成与会代表来自两岸基层。两岸“草根”的大聚会,将在宝岛台湾继续上演。

  “莫道今年春来早,来年春色倍还人。”第四届海峡论坛落幕,为与会乡亲带来诸多不舍之情以及对来年的更大期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本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说,我们热忱欢迎更多的台湾乡亲到大陆参访交流,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大陆各界人士深入台湾基层,广交台湾朋友。期待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继续成为融洽两岸同胞感情的“连心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发动机”。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