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积极扩大各界往来,开展文化、教育等交流,使两岸同胞联系更紧密,感情更贴近,利益更融合……”
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阐述两岸关系时,“文化交流”同样高频率出现。贾庆林说:“……就两岸文化交流情况等开展专题调研,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进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此,岛内媒体的解读是:文化交流将成为未来两岸关系中的“重头戏”。
唤起共同的文化记忆
事实上,即便是在两岸对峙的岁月,两岸民众对于文化交流的渴望也从未停止过。
上世纪70年代末,福建省曾有过一阵走私狂潮,当地沿海渔民用“袁大头”银元,在公海上从台湾渔民手中换取当时大陆紧俏物资,邓丽君、凤飞飞、费玉清等歌星的原声带最受欢迎。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辛旗长期关注台湾问题,他认为,文化交流的呼声是促使当时的蒋经国当局开放两岸交流的重要力量。以较为不敏感的文化交流为开端,两岸各项交流才渐次全面展开。
据岛内媒体报道,自1991年至2008年底,仅大陆方面应邀赴台的文化交流项目就达4500多项、4.4万多人次。两岸民众对于文化交流的热情,重要原因在于两岸同文同种、血脉相连,在于两岸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两岸的共同财富,是联系两岸珍贵的情感纽带。”谈及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蔡玮教授颇有感情地说,李登辉、陈水扁推行了20年“文化台独”,民进党“有心人士”甚至到现在都未曾放弃“去中国化”,可看过了“山水合璧”,看到了乾隆书房的“三希堂法帖”分藏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就会被自然地唤起。“文化台独”怎么还会有市场?“这就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神奇作用。”
尽快商签“文化ECFA”
文化交流将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的“重头戏”,对此,有岛内媒体发表社论指出,两岸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将极大地增强两岸人民的情感认同,为创建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台湾东海大学教授杨开煌认为,商签“文化ECFA”、实现两岸文化交流的制度化与常态化是重中之重。“三年多来两岸文化交流迅猛发展,累积的丰富成果、经验以及由此培育起来的民意支持,为两岸下一步协商文化交流协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上,早在2010年,文化部部长蔡武就曾表示,大陆在“十二五”期间将会加大两岸文化交流的力度,也期待双方能够商讨以某种方式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据悉,今年两会期间,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递交的提案中也建议,适时商讨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由感性交流向理性交流阶段的跨越。
两岸“文化ECFA”的样貌,岛内学者已经有了细节思考:如条件成熟,可研议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加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互动互利,共同商定政策扶持和投资保护机制;建立“文化实验区”。比如福建闽南地区,与海峡东岸的台湾有着“同根、同种、同文”的优势,有比较成熟的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可以率先进入合作共进的实质性的过程……
助力破解两岸政治难题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已由“万马齐喑究可哀”逐渐臻于“堂堂溪水出前村”。展望2012年的两岸关系,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拓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有岛内媒体发表评论指出,两岸的和平发展最根本的还是文化的认同,文化上有了认同感,许多分歧就自然会消亡。深化两岸以中华文化为主轴的文化交流,能够拉近两岸人民的生活方式,形塑两岸共同的价值认同。
辛旗进一步指出,文化交流可以成为折冲政治分歧的缓冲地带,成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平台。而随着两岸经贸等各项交流尤其是社会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华文化将成为超越两岸政治之争尤其是意识形态之争、制度之争的重要共识,为两岸破解政治难题营造良好的氛围。(记者 李炜娜)
[ 责任编辑:吴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