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曲艺术是有生命的,否则不会传承几百年,但戏曲不能越演越老,越演观众越少,台下坐的都是白头人。”香港剧作家何冀平21日在此间说,戏曲应该面向青年面向未来,拥有生机勃勃的青春生命。
戏曲曾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主要文化娱乐形式,是大多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乐趣。20、21世纪,随着话剧出现,电影电视发明,音乐、网络流行等,戏曲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有数据显示,中国戏曲剧种以每年消亡一至两个的速度迅速萎缩,过去全国戏曲剧种368个,到2006年降至267个,而且一半没有音像纪录,“戏曲危机”出现了。
“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21日在此间举行,来自港澳台和内地的百余位戏曲艺术界人士相聚一堂,应对戏曲发展难题,为这一艺术之青春“唤东风”。
论坛观点一:回归文学创作。
在戏曲走向繁荣之初,就产生了谁是戏曲关键环节的争论,作家还是演员?文本还是舞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燕瑾认为,如今京剧面临的问题是远离了文学,文人与艺人,文本与演出的二元分离。她认为,新的受众要求新的京剧,有了好的剧本,舞台上才会演出好戏。所以,新时代的京剧,应当文学与表演并重,二者合则双美,离则两伤。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京剧的振兴,期待文学的介入,京剧应当回归文学家族。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