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四十年绘熊猫 马高骧画笔描摹两岸未来

2011年12月14日 15:27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知名艺术家马高骧(左二)在“两岸大交流 你我共参与”网络作品大赛颁奖晚会现场。(中国台湾网 田云鹏 摄)

  中国台湾网12月14日北京消息 在日前举办的“两岸大交流 你我共参与”网络作品大赛颁奖晚会上,看着身边童画组获奖的小选手和书画组获奖的高中生,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描绘国宝大熊猫的生态的知名艺术家马高骧先生对于这些未来的艺术家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马高骧在颁奖大会上说,“我们通过网络参与到这个世界中来,很多不同的声音都会得到理解和促进,也会创造出更多的、想象不到的美好事情来。”

  四十载熊猫情 用激情描绘友谊的使者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马高骧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以及亚、欧、美、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宝大熊猫这一题材,是马老倾注了毕生情感的创作主题,熊猫在他的眼里早已超越了珍惜动物这个概念。

  迄今为止,一共进出川西等大熊猫生活的地区采风多少次,马老自己都已经记不清了。经过无数次对大熊猫生活形态、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细心观察,马老将大熊猫的各种神态、动作都深深地刻印在了心间。他笔下的大熊猫,或玩耍,或嬉戏,母子相伴,或相互救援……个个活灵活现,不论眼神还是动作,都倾注了马老对大熊猫深深的爱。 

  “四十余年来,我一直是用充满激情的心态去画大熊猫。”马高骧说,“大熊猫是华夏的瑰宝,是世界的活化石,艺术家不关爱它表现它,是失职的。”马老一直难忘若干年前见到过的大熊猫艰难的生活状态,更难忘溜到川地羌族民居偷吃食物的熊猫的憨态,在他眼里,大熊猫不仅仅是种濒危动物,而是和平和友谊的使者。

  基于对熊猫的热爱和对台湾同胞的真挚情感,马老自2006年为赠台大熊猫征名开始,就一直关注着赠台大熊猫团团和圆圆,为此,马老创作了赠台熊猫团团圆圆系列国画。马高骧说:“赠送台胞大熊猫,是大家共同发展友谊的象征。我希望大熊猫能让台湾同胞早点见到这个宝贝,因此为了庆贺这件具有美好而深远的意义的事情,我画了一系列的熊猫,其中囊括了大熊猫的各个生活状态以及生活场景。”

  马老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有责任把国宝熊猫这个题材,提升到中华儿女应该共同关注的题材来画。把熊猫放在大自然这个环境中,用感情画出生态,画出和平,画出祥和。

  童眼看世界 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

  网络作品大赛童画组10岁的小获奖者蔡荣华,用他的画《和平鸽》希望告诉小朋友们,他要搭一座用草构成的桥,让大陆和台湾的小朋友不再被海峡隔开。而6岁的小女孩应萱,则希望在魔幻城堡里用魔法使大家都成为一家人。马高骧看着身边这些孩子们童趣的举动和话语,眼睛里写满了慈爱。

  “孩子是这个世界未来的主人,让孩子们在一起成长,互相间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在感情上也好,生活上也好,让孩子们从小就有各种交流,都会让他们充满爱心,会让世界充满了友爱,更加会增进我们社会的和平与和谐。”马高骧说,“因为在小孩子们是用人的本性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在他们眼里,花花草草都有感情,有生命的、和谐的,他们会把世界看得非常和谐、美好。”

  在马老看来,孩子是未来的一代,是聪明的,是有智慧的,即使是处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孩子,相互间哪怕语言有障碍,都可以相处得很融洽。他说:“让两岸小孩子一起玩耍,用图画来交朋友,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这可以让孩子从小时候就知道原来世界是不同的,让他们开阔眼界,对他们人格的培养和心灵启迪上都很有好处。”

  马高骧希望孩子们能够从现在开始把自己一切的学习、生活都跟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块,那么自己的生活视野就会开阔得多,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世界拥有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寄语两岸未来艺术家:扎根民族、发展未来

  “两岸大交流 你我共参与”网络作品大赛书画组有一幅书法作品“归宗”,作者是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生徐思原,这幅字是他在台湾交流学习时所作,有感于台湾同胞和我们同文同种,同宗同源。看着这些走上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之路的年轻人,马高骧对他们赋予了很高的期待。

  一直以来,马老接触过很多正在艺术之路上探索的年轻人,看到了一些被马老称为未来艺术家的年轻人在现今艺术发展当中的困惑,特别是在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困惑。怎么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世界更高的水平呢,这不仅仅是沿袭古人的思维,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融合和创作。艺术的发展就像跟建筑高楼一样,基础深了,高楼就会盖得更高,而这个基础就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通过近年来的交流看得出,两岸书画界目前存在一些差距,但是这个差异是必然的,如果都是一样的就没有特点了,艺术贵在有特色的创作,因此有差异是好事,我们该在发挥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去变革。”马高骧说。因此,他希望两岸未来的艺术家们,能够有所发展,在漫长的艺术探索之路上能够走得更好,希望他们根基雄厚、扎根民族、发展未来。(记者 徐维彬)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