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抓住机遇求发展 先行先试谋跨越——福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海西战略纪实

2011年11月13日 13:28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今年3月获国务院批准,海西战略全面深入推进;迄今为止,70多个国家部门和央企先后出台实质性支持举措;ECFA签署实施带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红利”……经过多年的不懈发展,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正处于总量蓄势突破、动能加速释放的新阶段。

  肩负实践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蓝图的大任,谋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已成为福建全省上下的追求。福建正以“先行先试、大干快上”的姿态书写新的梦想和追求。

  先行先试、主动作为,服务两岸关系发展大局

  2011年10月21日与28日,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一艘世界领先、航速最快的全铝合金双体穿浪型高速客滚船从中国内地距离台湾最近的岛屿——福建平潭出发,分别对台湾的基隆、台中进行了试航,它的名字就叫“海峡号”。

  “海峡号”的靓影勾勒出了福建第一大岛和中国第一岛之间的深切情缘。作为中央对台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和海西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平潭被选定为实践两岸“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全新模式的综合实验区。一时间,原本偏居一隅的海岛县成为政策、资金和人才汇聚的黄金板块,“平潭模式”“平潭速度”成为备受瞩目的热词。

  目前,“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已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等30多个国家部门陆续到平潭调研,研究赋予实验区的具体政策。福建对实验区建设更是提出“举全省之力,超常规推进”的部署,“一天一个亿,一天一个样”成为平潭发展新局面的生动写照。

  据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介绍,实验区将秉持生态、低碳、智慧、开放的原则,以“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为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2500亿元以上,通过3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两岸对接的条件。到2020年,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福建的新增长区域;同时与台湾地区经济全面对接、文化深度交流、社会融合发展基本实现。

  在推进海西战略的过程中,闽台交流与合作不断迈出新步伐:福建创立了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实际利用台资居大陆之首;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园区进入开发建设,海峡产业基金投入运营;闽台贸易额累计近870亿美元;成功举办三届海峡论坛,率先开展对台招生,成规模选派大学生入岛学习;“海峡旅游”渐成品牌,台胞来闽人数突破1200万人次……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是中央在两岸关系迈入和平发展轨道的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举措,体现了高瞻远瞩、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维,对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密切两岸人民往来、加速两岸融合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表示,对台是福建的最大优势,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是中央赋予福建的重大使命。下一步福建将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更好地服务两岸关系发展大局。

  “三群”联动、“三维”对接,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

  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居于海西主体地位的福建将致力建设“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对于一个资源禀赋有限、经济总量不大的后发省份来说,实现上述目标并非易事。

  知难然后“破难”,后发亦可先至。为破解发展瓶颈,近年来福建省提出“三群”联动、“三维”对接的战略思路,即以发展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为突破口,全面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力推进大型央企、外企、民企“三维”项目对接,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基地,为福建发展“强筋健骨”。

  以港口建设为例,为破除行政区划和重复建设对发展港口经济的干扰,福建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跨行政区域港口整合:沿海6市众多港口分别整合为福州、厦门、湄洲湾三大港口群,以集装箱、散货、对台货运为各自主题,进行有序开发。不到两年时间,海西港口群初具规模,吞吐能力突破3亿吨,厦门港首次步入全国亿吨港行列。

  港口整合的同时,福建还全力加快与周边省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通道建设。目前,全省已完成和正修建的高速公路进出口通道达17条、铁路通道12条;福州、厦门也从原来的全国铁路版图中的“末梢”,分别变成铁道部规划的全国十大区域客运中心和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基础设施的提速,不仅大大压缩了时空距离,更成为打通长三角、珠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新动脉”。

  今年9月底,福建省政府与神华集团举行6个合作项目的揭牌仪式。“十二五”期间,神华集团将在福建投资300亿元左右合作建设储煤基地、电力、港口及其他相关产业项目,在福建铁路运煤通道投资不少于30亿元等。

  投资150亿元的福建三安光电产业园、投资150亿元的东山光伏及玻璃新材料产业园、投资100亿元的莆田华南城、投资50亿元的漳州雨润海西农产品国际物流采购中心……一批带动效应强、支撑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和大项目的落地,有效填平补齐福建的产业链空缺,使得福建的发展再添后劲。

  拥有厦门特区的对外开放优势,拥有泉州民营经济的产业优势,拥有闽南文化的对台优势,厦门、漳州、泉州三市所处的闽南地区,一向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最活跃的经济区块,同时各方经济差异性、互补性强。今年9月8日,《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在厦门正式签订。根据协议,2012年厦漳泉同城化将迈出实质性步伐,至2015年将初步实现同城化。

  福建省省长苏树林指出,推进厦漳泉同城化就是要打造“闽南金三角”,打造“小福建”。而观察人士认为,除了城市群和经济总量的“做大做强”,厦漳泉同城化发展亦剑指“五指成掌亦成拳”的区域分工合作目标。

  以厦门市为例,目前在本岛区域,厦门市大力推动“退二进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岛外甚至漳州,代之而起的是各类服务产业。在厦门滨海的观音山区域,几十幢商务楼临海而起,这是厦门最具影响力的总部经济所在地,落户这里的大多是来自泉州的知名民企。

  民生优先、生态立省,打造海西祥和优美之区

  站在白墙灰瓦与绿树红花相互掩映的家门前,黄青财对每一个来访的客人都会自豪地说:“住在这里,出门就像逛公园。”

  黄青财的家位于福建三明市沙县凤岗街道的西郊村,虽说是“村”,村民家家户户住的都是300多平方米的别墅。作为搬迁安置户,当地村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自己搞方案、买材料、建房子,以每家每户集资的方式展开新村建设,全村300多户农民将在近两年内全部搬进按照城市社区方式管理的现代新村。“房子好,造价低,大伙儿都非常高兴。”黄青财说。

  西郊村党支部书记王仁贵告诉记者,新村建设之前,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有些自然村的小孩甚至要到10公里外的小学就读。通过集中居住,老百姓离城近了,农地和宅基地也腾出来了,土地流转促成了成规模的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2010年,西郊村实现村财务收入63万元、人均收入8560元,分别是2002年的7倍、2.5倍。

  闽西龙岩市是著名革命老区,尽管经济和财政实力算不上强,但其“钱袋子”对民生工程建设毫不吝啬。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该市安排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支出241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6.3%。并率先开展“三农”综合保险试点,建立起一个涵盖农民财产、人身、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农村保险超市”。龙岩市委书记张健说:“我们就是要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民生保障网,为老区人民造福。”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近年来福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民生福祉的提升。在民生建设方面,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建立了与物价指数挂钩联动的财政补贴和救助机制、制定实施了重度残疾人生活和医疗救助政策、实施了农村住房统一保险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积极推动“和谐企业”与和谐劳动关系创建。

  根据规划,海西区域将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为此,“山、河、湖、海”俱全的福建省将“生态省”建设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今年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完成650万亩大造林,此面积相当于福建省前3年造林绿化面积之和,栽种完成后将基本消灭宜林荒山。

  据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石建平介绍,近年来,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3.1%,保持全国首位。省内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达39个,23个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9个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9%,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居全国前列,是全国唯一水、大气和生态环境均为优的省份。(记者 王海征 涂洪长)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新妍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