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传唱抗战歌曲 让两岸青年牢记历史

2011年08月29日 12:1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台湾网8月28日北京消息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伴随着奋进、激昂的抗战歌曲《旗正飘飘》,令座无虚席的北京交通大学天佑礼堂里观看“两岸青年同唱抗战歌曲”演唱会的两岸师生无不为一曲曲或悲伤、或悠远、或激越、或奋进的抗战歌曲动容。

  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国人民空前团结,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这场演唱会就是为了在辛亥百年之际,歌唱我中华民族经历过的那场血与火的洗礼,纪念那段我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历史故事。

  音乐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交流方式

  “这些年,我哭过一夜又一夜旧相片,我翻过一页又一页闭上眼,想起你的从前。”一曲《1937》表达出了那位老船工因残酷的战争与心爱的人永远分别的深深的悲伤,毕业于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的张穆庭自弹自唱了这首他于2005年创作的歌曲,引起了台下师生的强烈共鸣。

  2005年,张穆庭在北京遇到了一位老人,是一位南京大屠杀中幸存的老船工,他的未婚妻曾被强迫当了慰安妇,老人的故事给了张穆庭创作《1937》的灵感。当他只身南京拍摄《1937》时,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是由南京大学的同学们帮助完成的,他感受到了大陆学生们的亲切和热心。谈到之所以选择用抗战这段中华民族这段痛楚的记忆谱成乐曲,作为与大陆青年之间沟通的方式的原因,张穆庭告诉记者,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音乐是最为柔软的表达形式,是最为有效的文化交流形式,也是最为容易被两岸青年接受的交流方式。

  谈及如何培养学生对抗战歌曲的兴趣,台北爱乐青年合唱团指挥高雅芳说:“所有具有艺术价值的歌曲都应该让学生尝试,抗战歌曲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在歌曲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两岸合唱团这样的艺术交流,是我们难得的互相学习的机会。”

  通过音乐将抗战精神传承下去

  这次为期6天的抗战歌曲合唱活动是两岸青年学生建立友谊的大好时机,在这6天里,两岸的学生们有着良好的交流互动。通过一系列的参观活动,学生们对抗战历史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据介绍,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之后,学生们演唱这些抗战歌曲时的表演与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合唱之中,学生们从眼神的变化到感情的释放,都更加具有感染力,台北爱乐青年合唱团的指挥高雅芳被这情景感动得流下激动的泪水。

  “我希望这种具有感召力的交流方式能持续下去,两岸青年一起将合唱活动延伸下去。”台北市松竹梅文化基金会专案策划执行钟蕾妮说,“音乐对大家精神上具有很强烈的感召力,抗战歌曲需要我们来传承下去。这样我们才可以借抗战来回望历史,才能团结合作、一起向前走。”

  台北市松竹梅文化基金会董事长陈义扬认为,两岸青年同唱抗战歌曲对民族复兴有重要意义。他说,今年是辛亥百年的一年,抗战这段历史,是对我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一段,通过这次活动,两岸青年学生可以将这段血与火的历史牢牢放在自己记忆当中。“这次活动是第一届,但是希望不会是最后一届,希望这个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可以持续地办下去。”陈义扬这样告诉记者。

  增强两岸青少年交流,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明天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曹居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两岸青年同唱抗战歌曲演唱会’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举办的,由北京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台北市松竹梅文化基金会、台北爱乐青年合唱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北京交通大学共同主办。”

  曹居京告诉记者,近些年来两岸交流非常普遍,从北京市两岸交流整体情况来看,教育和学生的交流占两岸交流的60-70%,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这样,我们可以通过两岸青年的交流,增进两岸青年的感情,进而增进两岸相互之间的了解。”

  “今天,两岸青年同唱抗战歌曲,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两岸青年在彩排、演出中互相配合、互相了解,互相信任,切实促进了两岸青年的交流,增进了两岸青年的友谊。”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峰说,“近年来,两岸关系保持着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胡锦涛总书记在上个月参加人民大会堂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联欢活动时强调,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陈峰表示,希望青年学生们能够接过发展两岸关系的接力棒,更加踊跃地投身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携手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记者 徐维彬)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徐维彬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