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竹承向记者介绍他的孩子们(中国台湾网 芮益芳摄)
中国台湾网5月3日潍坊消息 在国台办主任王毅致信《两岸关系》杂志点名推荐以前,刘竹承只是耕耘大陆百万台商中默默无闻的一名。2011年1月的“两封信”,将他十年如一日资助贫困生的事迹公诸于世,也将这位行事颇为低调的台商推上了舆论的浪尖。
刘竹承是谁?11年捐助是真是假?做慈善有何目的?面对“横空出世”的慈善典范,从公众到媒体的猜测、关注、议论不绝于耳。
刘竹承对外界的赞颂或是猜测显得并不在意,用他的话讲:我不是个富人,也不需沽名钓誉。“我想做的,只是让更多有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孩子,不要因为贫困而失去机会。”
11年捐助路 台湾亲友不知其善举
年近70岁的刘竹承不会使用电脑,最初知道国台办主任亲笔撰文推荐自己的事迹是通过台湾朋友的电话。因为一向低调行善,甚至连他的女婿也不知道老丈人在大陆默默做的事情。某一天,刘竹承接了台湾亲友的电话向他求证,他自己也是将信将疑,人家把报纸网络上的报道念给他听,他才相信。随着登门造访的媒体越来越多,他也知道网络上有越来越多关于自己的报道,却从没去看过。但刘竹承也在乎大家对自己的认可,他随身的公文包里一直装着潍坊当地报纸对自己整版的报道,已经折得有些皱巴,上面有他和受捐孩子们相拥的照片。
刘竹承出生在台湾新竹农村,自幼“父亲过世,母亲改嫁”,寄养于亲戚家,依靠亲友接济才完成学业,被选派至英国留学后,返回台湾任职公务员直到退休。特殊的童年经历,让刘竹承很早就体会到了苦难与帮扶的内涵,这也让他对社会低层民众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1997年,刘竹承来到山东投资经商,从事饲料生产、鸡鸭养殖、食品加工、羽绒加工等相关产业,行销大陆,回报不俗。在深耕经营之余,他更努力发挥企业社会公民的责任,将目光投向山东的贫困学子。从捐助第一个孩子开始,这条路,一走就是11年。
刘竹承起初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资助100位学生,把资助对象锁定为考上了大学却交不起学费的学生。随着慈善之路的越走越远,受助学生的数额也早已超过预期达到了135名,并仍在持续增多,受助对象的范围也扩大到小学生,希望让孩子不要在起步阶段就失去机会。现在,只要一有贫困学生的线索,就会有人联系刘竹承。他会亲自或委托秘书到学生家中核查具体情况,只要情况符合要求,他都会给予捐助。这几年捐助规模不断扩大,早就突破了当初给自己限定的“100人”目标。仿佛是冥冥中的力量,刘竹承这几年的生意越做越顺,企业利润每年都在攀升,这也让他有能力去担负每年一百多万的捐款数目。
自善举曝光之后,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有些媒体认为刘竹承是想借机宣传自己和企业,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协商“版面费”, 对此,刘竹承表示,一律“概不奉陪” 。“拿10万块登广告还不如直接去资助学生或者支付孤寡老人的生活费,宣传于我没有意义,我不需要宣传。”
也有台湾媒体议论:有那个资金,为什么不到台湾来做慈善。刘竹承对此毫不遮掩:我在山东投资建厂,在大陆市场赚钱,理所应当回馈和报答当地社会。 “我只关心他们需不需要帮助,需要我就帮,不考虑其它,就这么简单”。
善心不求回报 大爱薪火相传
致信王毅的赵香玉,是刘竹承早期捐助的一位贫困生,现在已经是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学校的教师。2006年的那个冬天,赵家三姐妹失去了家中唯一的亲人——父亲,在三个孤女一筹莫展之际,是刘竹承突然出现在她们贫寒的住所门口,承诺负担她们读书生活的全部费用,并且愿意供正在读书的两姐妹读完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
对于赵香玉,从天而降的刘竹承就是上天送给她的又一个“爸爸”。而对于其他134位贫困生,不管是否父母健在,都把刘竹承当作“爸爸”一样看待。
每年两次的“家庭聚会”上,刘竹承会像爸爸一样给孩子们派学费生活费,还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思想变化。对于受捐助的学生,刘竹承没有过多要求,甚至对成绩也没有硬性要求,只要他们在外保重身体,用功读书就可以。刘竹承一直对孩子们强调:不需要回报我,将来回报社会就可以,等到自己有能力了,哪怕捐100块做善事也是好的。
让刘竹承欣慰的是,这些孩子们都非常上进,不仅学业有成,为人处世也善良懂事,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受其资助的赵香玉大学毕业后面临就业,刘竹承找到相关部门,希望领导能给出身贫困但是自立自强的青年人多一些关照,让他们有机会回报社会。从几经辍学到现在为人师表,赵香玉不仅获得刘竹承物质上的帮助,也在精神上受其“哺育”。现在,身为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学校的教师,她在课余还会帮助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补习英文,不取分文。而寿光市田柳镇王高五村的王志伟,在父亲身体好转后,马上向“刘爸爸”要求停止接受捐助,让“刘爸爸”把钱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刘竹承说起孩子们的事情,如数家珍,他一个劲儿地对记者说:这么好的孩子,真是了不起。你们不应该报道我,应该去报道他们。
刘竹承的手机里,留着很多孩子们的短信,逢年过节,季节交替,孩子们都会送上问候的短信,在刘竹承看来,这份感情,比什么都可贵。
而刘竹承自己的两位女儿,其中一位在2006年来到山东协助父亲发展事业,为他管理工厂。这位曾在南洋理工学院读研的女儿,也秉承了父亲的善心,不仅对父亲的慈善事业十分支持,自己也加入到其中。在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发动学校的同学捐助了4万多元的物资给灾区。刘竹承夸女儿十分低调,不愿向外界宣扬自己。
慈善路上 奔向下一个十年
如今,“新闻人物”刘竹承想低调也难。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员和新闻媒体在了解了他的事迹之后,都向他介绍一些贫困学子和其他需要救助的对象。面对记者恐其不胜负荷的担忧,刘竹承显得处之泰然:“我有多少力量我就帮多少,我不帮助他们怎么办?我现在的事业发展比较顺,越做越好,我多拿一点出来也是应该的。”
除了捐助贫困生,刘竹承还通过北京的中华慈善总会捐助了50多名来自新疆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目前已经分批完成了手术治疗。
刘竹承不久前走访了潍坊当地的福利院,看到那些刚毕业的年轻护工,他很是感慨:“那些年轻的女护工每天要照料一群生活不能自理的残障儿童,每月仅700元的工资”。那次走访之后刘竹承就一直记挂在心,“如果有一天她们嫌工资低又吃苦不做了,那谁来照顾那些孩子?”于是他向民政局领导建议给护工加薪,建议得到响应,工资提高了200元。刘竹承还是担心,开始构想自己掏钱再给护工加薪。“那些孩子离开了护理人员的照料,还怎么生活呢?”
昌邑是刘竹承来大陆从商起家的地方,就在那里,他新置了一块80亩的土地。他的目标是建一座养老院,养100位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除去医药费和丧葬费由政府承担,其余全部由刘竹承自掏。他希望建成的养老院能有公园式的良好环境,保证老人的生活质量。一间房最多住两位老人,洗护也专门雇人打理,“闲暇时下下棋,打打小麻将,希望他们可以安度晚年。”刘竹承说。
由于年事已高,虽然刘竹承平素作息规律,但身体仍有旧疾,他的腿部浮肿一度严重到用手指按下去就是一个坑。刘竹承原来的旧车用了7年,跑了40多万公里,想换一部宽敞的新车已经打算了很久,但每每要提车时,都赶上孩子们要交各种费用,事情也就搁置了下来,一搁就是三年。
去年11月份,刘竹承终于提上了新车,继续着事业的奔波。
而在慈善的道路上,他也将以老骥伏枥的态度,继续奔向又一个10年。(记者 李徽 芮益芳)
[ 责任编辑:李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