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东山港台轮码头避风停靠的20多位台湾渔民,前往东山县博物馆参观了“东山陆桥”演示模型、闽台文化关系陈列室,看到这里珍藏着从“东山陆桥”海域打捞、挖掘上来的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台胞们惊奇地说,“台湾海峡两岸原本是这样相连的,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从“东山陆桥”看闽台关系
台湾海峡的“东山陆桥”海域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挖掘、抢救、保护和整理这些文化遗存,无疑是一件有益两岸同胞、意义重大的事情。为此,20多年来,东山博物馆积极开展探宝活动,并在中外考古专家的协助下,揭开了“陆桥”的神秘面纱。
经中外专家的多次充分论证和考古,证明在台湾海峡的波涛底下,静卧着一道由若干浅滩组成的隆起地带。它发端于福建东南沿海的东山岛,向东延伸到海峡中部的台湾浅滩,再向东北,经澎湖列岛而后至台湾西部台南,被称为“东山陆桥”。据探测,浅滩平均水深约40米,最浅处仅10米。研究表明,在史前的冰河时期,“东山陆桥”曾多次露出海面,使台湾与大陆连为一体,成为人类与动物的栖息之地和迁徙、往来的重要通道。近180万年以来,海平面下降超过40米的状况至少有7次,由此推断台湾海峡“东山陆桥”至少曾有7次出现。随着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化,台湾海峡逐渐形成,“陆桥”在距今约8500年前才最后淹没于海底。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