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嘉宾正在演讲中(玉龙摄)
参加论坛的两岸专家学者及代表在上海西郊宾馆合影留念。(玉龙摄)
海峡之声记者程娟娟 张玉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传颂最广的这首杜牧的名作,短短二十几个文字,便把古代过清明节的景象,写得如此动人,让人从小到大都难以忘怀。
而今天,在上海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上,两岸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围绕“传承和宏扬清明文化”这一主题,分别从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清明文化与两岸融合、清明节长盛不衰的举办原因、清明节在我国特大型城市中的演变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对清明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曾祥铎发表了《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的演讲。他认为,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到了清明,民间人士都隆重祭祖扫墓,南北各地,都遵守这一风俗习惯。一个节日能延续千年并受到人们的长期遵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所蕴含的意义,尤其重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中国人有极为尊敬祖先的习惯。多少年来,所有中国人在清明祭祖的时候,一定会受到特别的鼓舞,会怀着更为虔诚的心情去祭祖,会使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使中国人有更大的力量去面对这个世界,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不仅是中国人之福,同时也是全人类之福。
复旦大学著名社会学教授胡守钧发表了《弘扬清明文化,促进和谐共生》的演讲。他认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必须弘扬清明文化优秀传统,促进社会和谐共生。他说,两千余年经久不衰的清明节汇集儒、道、墨、释诸家的一些思想精髓,储存祖祖辈辈的经验教训,化为民众的生存智慧。他还说,清明文化博大精神,能为人提供精神支持,具有潜移默化、规范行为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共生的重要的约束条件。当今在生活中,弘扬清明文化,可以有效优化约束条件,协调社会关系,疏导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台湾中华两岸人民文经交流促进会会长汤绍成发表了《清明文化与两岸融合》的演讲。他认为,在众多与广泛的文化议题当中,清明文化自然也是一个极佳的课题,值得我们两岸人士相互切磋,进而成为双方交流的平台,以促进两岸的理解与融合。接着,他回顾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说,国共两党第一次共祭黄陵,是在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当时国共在经历十年内战后,首次相聚一堂,以表达停止内战,团结一致的决心。时下,马英九在2009年清明节,亲率文武百官遥祭黄帝陵,意义更是重大,这不仅是60年来台湾最高领导人亲自主祭的首例,更为了两岸共同的文化传统给予加持,为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他深情地说,在两岸清明文化的发展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自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恢复共祭黄帝陵仪式,已为两岸的和解作好准备。清明文化确实可以强化两岸官方与人民对与中华文化的认同,拉近双方的距离,展现两岸同文同种与同根同源的本质。
江西师范大学博导郑晓江发表了《清明节与中华民族之生命精神》的演讲。他认为,清明节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精神集中体现的日子,因为它体现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民族精神。清明节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我们的血管里留着相同的血,中华民族每一个组成者的生命都是贯通而为一的。郑教授又指出,把清明节确定为公众节假日,其意义不仅仅是恢复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让芸芸百姓有时间去祭祖先人,更重要的是,应该借助于清明节一些祭祖仪式和活动的外壳来恢复中华名族祭祖精神的优秀内涵,传承优秀的生命品德。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演讲的题目是《清明节的不朽灵魂》。他认为,为什么清明节能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历日旷久,充满顽强的生命力?辗转千年追其根源,清明节的不朽灵魂,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寻根追远、敬祖尽孝、和家平心、传承弘扬,促使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一代更比一代繁荣和昌盛。如今,两岸中华儿女更应携起手来,共同繁荣清明文化,浇灌这千年不谢之花,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芬芳。
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作了《清明文化的省思》的演讲,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感情,就是从敬拜祖先牌位与清明扫墓开始的。如今,清明节终于不仅在台湾,也在祖国大陆成为国定假日,这再一次证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的精神纽带。
上海市共公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士良演讲的题目《清明节在我国特大城市中的演变及未来发展》。他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其特有的生命力而绵延至今,可以从清明节在上海这座大城市中由衰转盛的演变中充分表现出来,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清明文化究竟如何传承?值得研讨。作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上海,现在的福寿园、滨海古园等44家公墓,在如何过清明节中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且享有盛名。但民间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官方结合,上下联动”,才有可能真正把综合性的清明文化复兴起来,尽快改变单一扫墓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清明前后,仅上海地区就有800多万高人流涌向墓地,导致交通严重拥堵。为此,他指出,清明节是综合性的文化节日,我们要传承正宗的清明节,创新发展,有效各种活动,再显现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一天的论坛,两岸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吴欢、凌峰、骆玉明、傅应川、于茂生、丁仁方、潘顺玉、万伯翱等也在论坛上作了即兴发言。
业界普遍表示,首届在上海举行的清明文化论坛,“相信将一助于推动两岸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并且对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海峡之声网上海站3月19日下午专电)
参加论坛的部分代表合影图。(玉龙摄)
[ 责任编辑:田云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