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聚焦陈光标赴台感恩之旅:上台秀拳术逗乐民众

2011年02月01日 08:51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陈光标做善事有说也有做,做善事不嫌多,只要有做就可以。

  ——郭台铭

  捐款加码,已经成为陈光标台湾感恩之旅的习惯性动作了。昨日,陈光标和大陆爱心企业家奔赴桃园和花莲捐款,分别加码了500万元和2000万元(新台币,下同)。至此,在台湾4天的感恩之旅中,陈光标已经捐出了约7000万元。

  29日在台北的海霸王餐厅,来台的47位大陆企业家分散到各桌与台北低收入者一同用餐。陈光标要求大家在每一桌都要扮演服务员的角色,给大家夹菜;在花莲,还为台湾民众表演了拳术。

  【善行·桃园】

  在桃园县捐1000万 入社会救助专户

  昨日上午,陈光标一行人的慈善行程来到了桃园县,并把原本500万元的捐款提高到1000万元。不过此次桃园的捐款,并未像之前其他县市,采取官方代领支票后派工作人员现场派发红包的方式,而是将这笔款项直接存入桃园县社会救助专户。桃园县表示,其中500万元将在春节前划入全县5000户低收入家庭的账户中,每户1000元;另外500万元将用于帮扶6岁以下弱势儿童、特殊境遇家庭等。桃园县副县长李朝枝在活动上解释,桃园县从未拒绝过捐款,这只是媒体的误解。

  28日晚在台北与低收入者集餐时,陈光标就说,他去台中考察途中乘坐高铁后突发奇想,只要台湾同意,他回去后将号召大陆企业家,将企业利润的5%捐出来,在厦门和台中之间捐建一条跨海的海底隧道高铁,并且“不用台湾出一分钱”。昨日在桃园,陈光标再次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并说他马上就可以捐出家底,自己只留10万元人民币和1幢房子,他相信只要大陆企业家都将10%的财产捐出来,完全是有能力建成这条海底高铁的。

  【善行·花莲】

  民众掌声热烈 标哥捐款再加码

  与桃园县的低调处理不同,昨日下午的花莲之行,花莲县安排出了最大的阵仗。花莲县代表到机场接机,现场还有民众献花。随后花莲县县长傅崐萁陪同陈光标一行到花岗山体育馆,与4000多名低收入者相聚。

  陈光标感受到花莲县的热情,上台讲话时便宣布捐款加码1000万元。听到这一消息,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陈光标立即说:“掌声这么热烈,再加1000万元!”花莲也成为几个县市中获得最多捐款的地方。

  傅崐萁在随后的讲话中表示,行善是行重于言,台湾本土企业界和富豪应该好好省思,毕竟这些富豪和有钱人都是在台湾赚大钱,必须对社会有所回馈与付出,陈光标来台行善对于两岸企业界人士具有正面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善行·回应】

  台商现场发红包 标哥等也参与

  陈光标在花莲的捐款,也是通过当地红十字组织转发给当地低收入者。但昨日在活动上,台开公司董事长邱复生、幸福水泥董事长陈两傳、柏泰园总裁陈万添三位花莲当地的企业家,响应了陈光标的善举,当场发放准备好的1000多个内装500元的红包,陈光标等大陆企业家也被邀请参与发红包,达成了他在台湾现场发红包的愿望。

  陈光标和大陆企业家一边发一边向受捐者鞠躬、微笑,陈光标直言这就是他们一直想达成的效果,“我们对每一位同胞都是抱着尊重、感恩的心,通过鞠躬和微笑来表达”。

  【善行·花絮】

  单脚骑车耍武术 标哥逗乐花莲人

  台湾的感恩之旅中,陈光标展现了他企业家和慈善家外可爱的一面,昨天单脚骑自行车的特技赢得一阵阵喝彩声。

  昨日在花莲,陈光标表演了一个变硬币的小魔术,而且玩得兴起的他,竟然在台上表演起了武术。虽然身手不够敏捷,姿势也不够标准,但却着实逗乐了台下所有的民众。大家都说,从来没见过一个亿万富翁是这么好玩的。

  餐会现场,陈光标携妻子与儿子上台与现场所有低收入者合唱《感恩的心》、《明天会更好》等歌曲。标哥的儿子陈环保更在台上用钢琴弹奏《月亮代表我的心》带动全场合唱。晚会结束前,大家纷纷抢着上台,与陈光标一家人合影留念。

  【善行·评点】

  欢喜捐欢喜纳

  陈光标台湾感恩之旅已到达新竹、南投、台北、花莲、桃园等地,一路掌声笑声不断,温馨温情相随。捐赠者欢喜,受纳者也欢喜,没有一个贫困民众因为接受了捐赠有被羞辱的感觉。

  一个人应获得的权利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就有了尊严。而是否得到尊重,应由每个个体自主判断后得出结论,而不是由外界凭空揣测。这些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多是残疾、孤寡、老病者,因生活所困必须接受外界的帮助才能度过人生的艰困期。某些无聊的政客一再地“提醒”这些受赠者,接受陈光标的捐赠就是没有尊严,这种只为自己抢曝光率,而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戕害别人尊严的做法,是对弱势群体最大的羞辱,手段实在可鄙。

  有人说得好,不应该以过度严苛的标准看待行善的人,有人如果觉得自己能做得更好,那就出来行善,让更多的穷苦人受惠。挑剔别人善行的人,不要最后只剩一张嘴。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