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诞生于600多年前的景德镇明代葫芦窑重新燃起熊熊炉火,葫芦窑这种早在清朝早期就不复存在的窑炉形式在中国瓷都景德镇重现生机。
点火现场,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处长蔡玫芬,以及来自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的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见证这一时刻。
83岁的烧窑老师傅余恂铨在复烧现场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明代葫芦窑复烧是对中国传统陶瓷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对景德镇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明代葫芦窑复烧专家顾问团主持人周荣林介绍,此次营造修复的葫芦窑为明初洪武年间的形制。挛窑使用的窑砖和挛窑泥使用的都是传统材料,运用传统技艺专门制作。
周荣林表示,窑炉营造的历史和科学依据来自三方面,景德镇御窑厂等明代葫芦窑遗址遗存,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的相关记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统的挛窑技艺。
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景德镇葫芦窑窑型“似卧地葫芦”,窑顶有12个圆眼,烧窑时先将窑柴投入前室火膛,烧20个小时左右,然后将窑柴从投柴孔中投入窑内,续烧4个小时左右,整个制作过程“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据了解,景德镇传统制瓷窑炉经历了从龙窑、馒头窑到葫芦窑、蛋形窑的发展历程,为保留和抢救将要失传的景德镇传统名瓷,集中再现千年制瓷历史,景德镇计划逐年复烧历代的典型瓷窑,并为烧制原汁原味的传统青花瓷、传统颜色釉瓷等做准备。(王剑 刘占昆)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