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9月22日消息 经过两天研讨,以“创造、创新、创意”为新思维的2010年第十届“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发展论坛(昆山)”圆满落幕。论坛走过10年,与会专家对产业合作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共识:认为不能再一位追求经济发展,而应将产业合作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朱丽兰在闭幕式上说,“昆山论坛”10年来的成功,离不开昆山在两岸产业合作方面的丰富实践。自己参加了10年的论坛,学习到很多,收获很多。
她表示,10年来,昆山在发展、两岸关系也在发展,两岸产业合作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有新的境界,要融入文化与生活的理念,追求真善美。“在产业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唯有科学与人文结合,艺术和技术结合,才能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洛林教授表示,当前世界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存在不可预料的新情况、新变化,而两岸则顺利签署ECFA,迎来合作新契机。上述双重背景下,两岸产业合作必然进入新的时期,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王洛林说,两岸企业家和主管部门要共同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低速增长和低速调整期,抓住ECFA机遇,促进产业合作。这种合作不但要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也要有助于推进科技掌控与文化素养兼备的人才培养,如此才能促进产业合作深入而有内涵。
“没有文化的经济发展是没有灵魂的。”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主持了闭幕式。他说,经过10年发展,昆山论坛走出了一条地地道道做学术研讨、献计献策、而不搞招商引资的纯粹模式,为昆山软实力的提升、为两岸产业届人士思想交流作出了一定贡献。
刘震涛表示,回顾论坛走过的10年艰难史,昆山论坛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凝聚了两岸共识,这比什么都重要。“这种共识就是,两岸只有合作起来,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发展论坛(昆山)”自2001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十年来,参加“昆山论坛”的两岸产、官、学、研等各方面知名人士总计超过3000人,论坛已成为沟通两岸经济、产业、科技交流合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记者 钟宝华)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