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两岸专家希望共同保存中华传统文化遗产

2010年09月07日 10:03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历经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产业变化,两岸皆面临保存及发展文化资产的重要命题。两岸专家6日在此间商讨时取得共识:在传统文化方面两岸具有共同的历史性脉络,应互相学习、竞合、相辅相成。 

 

  两岸文化界专家、主管机构代表人士6日在此间共同参加“把握契机·开创新局——2010年两岸文化论坛”,寻找下一步发展、合作线索。

  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组讨论中,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学系教授李乾朗谈物质文化遗产。他说,经近代社会变迁与经济产业变化,台湾许多旧建筑退入历史舞台,其中不少建筑有如一部立体的历史书。

  李乾朗认为,明末清初以来,台湾汉人古建筑如左右对称的农家或仕绅大宅,中厅供奉祖宗牌位,左昭右穆,兄弟依序居于两旁,儒、释、道三方面元素常常相辅相成。他说,两岸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历史性的脉络关系,同时具有互相学习、竞合与相辅相成的多重演化态势,唯有透过政府与民间之不断重视与努力,传统文化资产才能获得承传、发扬、再现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中华文化联谊会常务理事马盛德也是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以戏曲为例,历史上中国曾有过394种戏曲品种,1949年大陆方面统计时保存有360种,1982年统计为317种,而2004年仅存260种左右。

  马盛德介绍大陆目前初步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认定代表性传承人等工作,并就工作轻重缓急及细节进行解答。

  马盛德指出,2007年6月与2009年11月,两岸文化研究机构先后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第一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他期望两岸将来持续就共同感兴趣、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合作。

  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表示,两岸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体现和物化,体现民族的价值观、对世界的认识和应变能力;遗产保护需文化、历史、科学等各方面共同关注、参与,有些具体的、共同的问题,希望今后能深入讨论。(记者 刘舒凌 路梅)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港澳侨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