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经济融合助两岸人心靠近 ECFA效益即将爆发

2010年08月27日 08:16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湾民众举行集会支持ECFA

  ECFA 效益迅速扩大化,推动两岸合作和交流全面提升

  台湾曾是美日在冷战时期构筑的针对中国大陆的“第一岛链” 的关键一环。在近来美国“重返亚洲”,拉日韩、东盟、印度等国形成对中国“包围圈”之际,两岸关系的发展引起了外界的关注。美国《侨报》近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后 ECFA 时代”,两岸拼出了大中华经济版图。

  ECFA 效益即将爆发

  8 月17 日晚,台湾“立法院” 临时会议表决通过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预计下个月在两岸同步实施。19日,台湾外贸协会和台企联在台北联合举办 “后ECFA 时代抢抓大陆商机”研讨会。23 日,台湾经济建设部门在台北举行大规模的“投资台湾招商说明会”,推出新台币4300 多亿元(5 台币约合1 元人民币)的投资项目。

  台湾民调显示,比起一个多月前ECFA 刚刚签订之时,民众对 ECFA 的支持率又上升了近10 个百分点。不少基层从业者都对媒体表示,ECFA 是很多从业者一辈子都碰不到的机会。

  以受台湾普通民众关注的农产品为例,广阔的大陆市场将缓解台湾地区农业盛产滞销的燃眉之急。高雄县永安乡渔民苏仙堃表示,ECFA 生效后,石斑鱼输入大陆将变成零关税,一些养殖户已经有意加大养殖量,获得更多的利润。台湾的茶农也盼着ECFA 的正式实施。他们对媒体说:“台湾顶级的茶叶也就每斤卖10000 新台币,可是听说在大陆一般的好茶就能卖到30000 元一斤,依托ECFA,农业想不发展都难。”

  据台湾财经机构估算,仅仅 ECFA 的早期收获,就能给台北、新北、台中、高雄、台南五个“直辖市”增加最少1100 多亿元新台币的产值,创造3409 个就业岗位。

  那些曾经担心台湾经济走向边缘化的人士,则高兴地看到 ECFA 为两岸贸易和投资打通了 “生命通道”。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台湾不再是当地媒体口中的“贸易孤儿”,而是将随着大陆更多地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台当局统计部门“主计处”公布数据,台湾今年第二季GDP 增长率飙升到12. 53%。在“亚洲四小龙”中,台湾终于摆脱末座的尴尬,跃居第二。

  与此同时,已到大陆发展的台商除了一贯的沿海地区外,还在积极地“北上西进”。台湾中华两岸企业发展协进会理事长张晁祥表示:“从根本上来说,ECFA 获得两岸认同后,从制度上保证了台商得到实惠,使得台商对到内陆投资充满信心。”

  不少台商还表示,大陆人情温馨,群众勤劳朴素,也是吸引他们前来的重要人文因素。

  两岸交心继续深化

  “ECFA 的签订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深层次的发展阶段,也为两岸展开文化、政治、军事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台湾东海大学教授杨开煌说,全面推进和深化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商签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协议,建立两岸文教合作机制,自然浮上台面。

  其实,17 日的台湾“立法院” 临时会议已经为两岸文教交流又打开了一扇大门———允许大陆学生赴台,41 所大陆大学的学历也将在台湾获得承认。不过,“千呼万唤”才出来的修改法案设立了 “一限二不”,即规定大陆学生不能就读某些涉密领域的专业,以及大陆学生来台不得打工,等等。台湾高教界人士在乐见法案通过的同时,也敦促当局尽早取消有关限制措施。

  台湾《联合报》近日的一篇社论指出,大陆学生来台在两岸关系中虽然算不得特大的事,但它的重要性在于,它牵引的是两岸的心。开放大陆学生来台,简单地说,就是邀他们住在台湾,了解台湾。两岸交心,这才真正开始。

  看到ECFA 发挥强大功效,教育领域合作加深,台湾的文化人也坐不住了。日前,“中央广播电台”常务董事高惠宇表示, ECFA 签订后,该文化登场了,应开放两岸文化行政单位到对岸驻点,设立文化代表处或办事处,还应催生文化交流框架协议早日诞生。“从增进两岸同胞之间了解和情谊的角度讲,文化的力量比经济更大”。

  台当局相关人士透露,下一个浮上议程的议题,很可能是两岸新闻交流。接下来,随着往来更便利,两岸婚姻、求学、就业等将大幅增加,两岸关系将越来越“生活化”。

  ECFA 顺利推进所带来的良好的气氛使人们不由得倍感珍惜,心生一些深藏已久的希望。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科研室主任彭维学告诉《世界新闻报》记者,尽管ECFA 的签订增强了两岸融合,但应该看到,它与政治、军事、安全等方面的发展并不能画等号。“如果ECFA 的成效巨大,未来推进到政治协商层面不是没有可能。但这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本报记者/李静)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港澳侨新闻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杨云涛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