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时总可以听到‘听说你们那边……’我们开了口,但不免支支吾吾。香港同学也开了口,但也似乎含糊其辞‘听说你们这边……’彼此都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却害怕碰触到对方心中的雷区。渐渐地,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对方,渐渐觉得被误解也可以是一种交流,原来我们都在光线扭曲的环境里看到对方的面貌,又自以为彼此了解。然后,有一天,当我们看到彼此真实的表情,有了真实的笑声……”“香港领袖生奖励计划暨国情教育课程班”的内地学生志愿者李爽昱在她的日志中这样写道。
随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交流的增多,由政府、学校或其他机构组织的港澳台学生内地“寻根游”、“交流游”层出不穷:“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香港领袖生奖励计划暨国情教育课程班”、全国台联“2010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2010沪台青少年“走进世博千人夏令营”、“海峡两岸学子彩虹计划”……与一般的随团观光旅游不同,除了常规的风景名胜,活动主办方往往还精心安排诸如军营、著名大学、当地居民家庭等特别的参观地点,并有知名教授带来的涉及祖国历史、文化、国情、发展的讲座,帮助港澳台学子们切实了解祖国现状,寻根思本,而最吸引人的是能与内地学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港澳台学子参加这类“寻根游”、“交流游”的热情可谓有增无减。
“北京是首都,虽然以前去过一次,但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北京人。这次是学习交流的性质,我想既可以增加对祖国的认识,又能结交朋友,是一个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好机会。”陈馨韵是第16期“香港领袖生奖励计划暨国情教育课程班”的学员,她告诉笔者,对内地的了解大多来自香港媒体的新闻报道,所以这次希望能接触到北京人。
来自台湾的林巧轩则参加了今年的“海峡两岸学子彩虹计划”,这是她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她告诉笔者,以前就很想来大陆旅游或者进行学术文化交流,参加这个活动除了游览北京的风景名胜外,也希望能多感受当地的人文气息,深刻了解两岸学生学识文化的不同。像林巧轩一样,许多前来“寻根”交流的港澳台学生之前对内地并不了解。“他们中很少有人之前到过北京。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刚开始对内地有些不太客观的负面印象。”“海峡两岸学子彩虹计划”的内地大学生志愿者谢逸然很有感触,“他们会问我‘北京的天怎么比电视上的蓝好多’,‘大陆的城市怎么这么大’,还有关于北京的方方面面,比如公共交通、教育政策、娱乐生活。”
来自香港的方美君向笔者坦言:“参加活动之前对内地的印象大多都是负面的,例如很多人的公民意识薄弱,环境卫生也不太好,至于经济条件则是慢慢富裕中,贫富悬殊的问题比较严重。”但是在参观旅行的过程中,方美君觉得自己对内地的认识加深了,对内地的想法也比以前客观,“公民意识和环境卫生比我想象中好,在教育方面比其他方面做得好。”许多参加“领袖生计划”的香港同学都发现北京的绿化状况比想象中的好,在景区也没有发现预想中的很多人插队、拥挤的情况。
在陪伴港澳台学生参观旅行的过程中,来自内地的学生志愿者们也感到受益匪浅。“我发现香港同学的许多观念都还挺传统的。他们在公共场所不穿拖鞋和短裤,爬长城那天因为天气比较热,我穿了短裤还被他们说了。”“香港领袖生计划”的志愿者王雨晗说。
“来的台湾学生原以为大陆的学生很‘闷骚’。”谢逸然笑言,“这是原话,就是觉得我们比较埋头苦读、缺乏个性,最开始的时候感觉有隔阂。但六天半的相处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看法,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质疑和不理解都敞开了聊,真正成为交心的朋友。我觉得这类‘交流游’的意义就在于让他们来亲自走一走,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不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这些有时像哈哈镜的媒体,没有‘听说’、‘据传’,让不同成长环境中的人面对面聊一聊。这比纯粹的观光游有意义得多。虽然时间不长,能看到的有限,但会打开一扇门,让我们懂得从自己原先的世界、原来的预设和刻板印象里面走出来,知道有些东西或许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就像一个台湾带队老师说的:‘带他们来看一看大陆,看一看大气的北京,开阔眼界,让心中有更大的格局’。我们都需要有更开阔的眼界,更开放的心态!”(实习生 赵维婷)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