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教授苏永钦在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出版的8月份《交流》杂志上刊载署名文章,回顾他十年来在两岸法学教学交流过程中的一些感触心得。苏永钦表示,大陆学生学习的热情简直到了“让人溶化”的程度,而他在大陆教学的一些场景,也让他觉得“教了一辈子的书,夫复何求?”同时,他也遗憾的表示,这是两岸学子对比最强烈的地方。
苏永钦回忆说,他加入两岸法学交流,起于十年前,最初是美国福特基金会赞助的一个项目。2005年,第一次用学术假到大陆清华和北大法学院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去年春天他第二次去大陆开课,是到风景优美的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他于今年初用学期结束的空档,再去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讲了一次课。他大概在十几所高校开会演讲座谈,不知不觉已经变成往返两岸的“老鸟”。
谈起大陆教学的整体印象,苏永钦说,他看到很多,学到很多,“真的不虚此行”。他说,他的课程都是为硕博士生开的,演讲对象则从大学本科生到老师都有,但不管是哪些人,也不管是前排高校或排名较后的高校,学习的热情都到了“让人溶化”的程度。
苏永钦回忆,2005年,他有一次去中国政法大学演讲,大讲堂挤得水泄不通,在站着听的学生中,他看到有人弓身让另一个同学在背上做笔记。还有一次到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演讲,因为人多而临时换教室,他与学生一路走,就见到学生成群从身边急奔上楼,抢位子。
大陆学生听课和问问题的认真,更是让令苏永钦难忘。他在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上的课,从八点半到十二点,中间休息十分钟。第一天他在十一点多就停下来,想多听听问题,确定讲的方向、程度是否刚好,结果发现问题都能扣紧讲课内容,而且很有深度,以后每天都留一小时讨论,最长的一次,延长到下午一点才下课。“百人左右的大班,每天都有这样热烈的讨论,真的难以想象。”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