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京城的公共汽车上,我听一对年轻的情侣在聊天,女孩说,台湾问题不紧张了吧,男孩说,是啊,现在大家谈的是两岸合作一起赚世界的钱呢。
几个月前,我到台北出差,在车上跟朋友聊起岛内蓝绿两大阵营长期对垒,弄得社会撕裂族群对立,有的家庭分两派,夫妻反目,父子在自家客厅打起来。善侃的司机接过话茬说:“现在不同啦,非蓝即绿的选边,让人厌烦了,不如和解吧,芋头番薯一起煮好啦。”这里“芋头”指外省人,“番薯”指本省籍人。
两岸关系以谈判代替对抗,开启着和与通的新契机,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深刻变化。从上述街谈巷议可见,两岸和平发展深入人心,从政治殿堂到寻常巷陌,仿佛能听到融冰沁润的滴答之声。即使在最基层人群中,也在摒弃狂热和躁动,根植理性的思维。
这云淡风轻的光景,来之不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多年来面对复杂局势,大陆方面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推手。有些措施,有人一时不理解;有些政策,在岛内难免遇到误读、曲解甚至反弹。大陆方面苦口婆心地解释,锲而不舍地努力,真诚为台湾同胞谋福祉,为台湾海峡谋和平。认准了的事,不争论,不游移,纵有高山阻隔,不信东风唤不回。千辛万苦地奔走,千遍万遍地呼唤,千方百计地努力,才产生了春风化雨的效应。
“三通”之后,两岸关系如何继续推进?7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时强调,真诚希望两党都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增进互信,求同化异,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对台工作通常会与时俱进提出口号,其提法的演进值得品味。在此之前,提得较多的是“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从“求同存异”到“求同化异”,一字之差,意涵不小。
先说同,两岸血脉相连,同文同种,同怀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经济上有太多的共同需要,可以联手打拼,两岸之同太多了。同时,差异的确存在,如制度不同,政见不同。“异”的存在不足为奇,问题是人们迥然不同的态度,有人填沟有人挖沟,有人致力于弥平差异,有人却一心扩大差异,如绿营继续“逢中必反”,炒作本土意识,对两岸合作进行丑化、妖魔化。对此,要逐渐化解,相信真理会越辩越明。
“求同化异”是“求同存异”的升华,是更积极的作为。两岸破冰之后走向和解融合,首先要消除隔阂,解开心结,最佳途径就是求同化异。毕竟,如果心中有“异”老是“存”着,不是最佳状态,更好的做法是求最大之同,把“异”化到最小。“化异”最关键部分是政治领域,会遇到难题。化,不是强迫勉强,而是水到渠成,需要各方不断努力。正如连战先生说的,“点滴的心血累积而成我们长长久久的和平关系。”
最近,两岸融合频传佳音,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各领域的合作在深化,台湾媒体形容为“上天入地全面合作”。经济合作将巩固两岸和平,能有效降低冲突的可能性。这是中国人智慧之光的闪烁。在奋力求同的过程中,共同的利基夯实了,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增厚了,或许“异”也就迎刃而解、遇水即化了。 (连锦添)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