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台湾学子的北大生活:交流沟通“永不结业”

2010年05月25日 10:49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大学生与北大师生合影留念。

  5月的北大校园里,迎来了15名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学生。

  台湾大学政治系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组织,由北京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推动的“台大—北大校园菁英计划”始于2005年,如今已经开展了5个年头。今年的15名台湾学生中,有3名硕士研究生,12名是本科生,5月9日至21日,他们在北大展开了一次特殊的交流活动。

  在北大,这些台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课程旁听。他们也会跟结对的北大校友结伴,一起游览名胜古迹,抑或在窄窄的胡同里感受古都的今昔巨变。

  虽然只是短短两周时间,北京、北大,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四精神”的传承

  由于这次台大来的学生都是政治系的,所以他们对与政治相关的课程比较关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给台大学生提供国际关系学院的课表,他们可以自由旁听任何感兴趣的课程。

  台大政治系国关组本科二年级的季节是第二次来北京。

  他4年前跟旅游团来过,玩了5天。时隔4年,他的感受是“北京的变化很大”。他在北大听了很多课,如冲突学概论、台湾概论、中国对外关系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外交决策理论和实践、毛泽东思想概论、国际政治与世界社会主义、中亚各国政治与外交、中国传统建筑等。

  谈到在北大听课的感受,季节感受颇多。他说:“可以感受到‘五四精神’在北大的传承。令我觉得特别感动的是北大的兼容并蓄,这几天听了这么多课,觉得老师之间思想差别极大,却都能在北大授课,且受到学生尊敬。每堂课结束,学生都会鼓掌。老师们上课还常提出许多启发性、非主流的想法,让我们可以思考到往常忽略的一些观点,这也是北大一个优点。”

  “北大学生好勤奋”

  爱笑的张瀚文特别喜欢拍照,能在很多地方找到拍照的灵感。这是她第一次来北京,她说北京和她想象中的一样,很大,马路很宽,人很多。

  谈到北大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她笑着说:“北大的学生好勤奋!”即使很早去图书馆,里边也已经有了很多人。

  此次台大的15人中有3名研究生,就担当起团长和副团长的职务。团长邵志伟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北大同学们的勤奋,“图书馆很大,书很多。大家学习很认真,很刻苦,很早都会去查资料看书什么的”。

  一对一的北大学友还邀请他们一起去上自习,让他们深感百年北大浓厚的学习气氛。

  徜徉在未名湖畔,徐容祯不时对湖边的垂柳发出赞叹“好有诗情画意”、“这样的地方最适合开读书会了”。

  徐容祯介绍说,他们在台湾经常开读书会,由同学指定读的书目,然后感兴趣的同学一起阅读、讨论,“一般都是借教室,如果在未名湖畔,可以在垂柳下席地而坐,交谈会更加轻松自如”。

  收获与遗憾

  在北大的生活,台大学生也跟北大学生一样,办饭卡买饭、买电话卡打电话、背着包走街串巷。年纪相仿的北大学友给了他们很多帮助,他们说“有一种回到熟悉的地方的感觉”。

  北大的江许婷,来自福建,与台大的学生沟通起来比其他同学方便,于是就做起了大家的翻译。江许婷觉得在跟台湾学友交流中,了解到了两岸很多相同与不同之处,收获多多。

  北大的陈畅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他们去颐和园玩的时候,由于大陆旅游景点学生票是半价,北大的学生能买到学生票,台大的学生把学生证递给售票员的时候,售票员确定学生证在有效期内之后,也卖给他们学生票。同样,在电影院台湾的学生证也可以买到学生半价票。

  北大09本科生惠雅莉同学这次也与台大学生结成对子。她表示多少有些遗憾。“交流的时间真的很短,还可以再长一点。很遗憾没有带台湾学姐领略北大的社团文化。”

  北大09本科生叶若伊很感谢现在科技的进步,台大学生来北京之前可以通过邮件、MSN沟通,有些台大同学买了北京的SIM卡,平常可以发发短信,打打电话。“这种联系以后还能够继续保持。”

  交流“永不结业”

  第五期“台大—北大校园菁英计划”的结业式,于5月21日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举行,这是一场简单朴素而又意味深长的结业式,主持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植荣老师说结业式之所以没有办的像开业式那样隆重,是因为这种交流沟通“永不结业”。

  在结业式上多位老师和同学都提到,两岸缺乏的是沟通,像这样的学校间、学生间的交流是很有益的。

  会上提到最多的还是北大学子什么时候能够组织团体去台大交流。北大这边正在积极推动这样的团体交流,目前到台湾交流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个人,“台大—北大校园菁英计划”也一直是台大组织学生到北大来交流,双方都在积极努力,希望能够早日形成一种真正的互动。台大的同学也希望能有机会在台湾招待北大的同学。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而不是结束,非常有意义。我们也在努力推进北大的同学去台湾,去了解台湾,希望以后常来常往。活动是持续的、不断进行的,情感也是!”国际关系学院的李义虎教授如是说。(杨迪 修桂芳 岳林涓)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