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家补习班的招生海报。
台湾补习班的广告衫。
顶标生、学测……今年4月以前,这些台湾高考术语对大陆读者恐怕还是全然陌生的。
4月14日,来自国台办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2010年起,123所大陆高校将免试接收在台湾学测中成绩达“顶标级”的台湾高中毕业生,北大、清华、人大等均在123所高校之列。
台湾的“顶标级”代表何种水准?在台湾,学生如何考大学?高校如何录取?正在备战高考的大陆家长和学生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变革之路 从一试定终身到多元入学
从1954年到2001年,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一直实行“联考”制度,由台湾“教育部”下属的“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统一负责各大学招生,考前临时召集部分大学教授统一出题,于每年7月1日、2日和3日统一考试;接着统一阅卷、分发成绩,考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填报志愿,各个大学则根据考生志愿录取。考试内容分为理工、文学、医农和法商4组,其中语文、英语和数学为必考科目,理工组加考物理、化学,文学组及法商组加考历史和地理,医农组则加考生物、化学。
“机会均等、公平”是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大学“联考”制度的评价,无数出身寒门的学子借此改变命运,包括现在身处狱中的陈水扁,作为台湾三级贫户之子,当年考上台湾大学法律系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正因如此,“联考”是当年台湾社会的头等大事,是台湾人的集体记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联考”弊端也日渐显现。在“联考”指挥棒下,教学重应试、轻素质,一试定终身,今年没发挥好就得等下一年……台湾岛内改革“联考”制度的呼声日高。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台湾教育部门开始对中小学教育进行以升学方式改革和课程改革为主轴的“教改”,推出了“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等措施。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2002年台湾正式宣布取消大学“联考”,多元入学体制问世。
多元入学体制的主旨是考招分离和选才多元。简言之,多元入学方案下,大学入学考试有大学学科能力测验(以下简称学测)和指定科目考试(以下简称指考)两种,考生可以二选一或者两者都选,两种考试命题皆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招生则由各大学组成的各种委员会负责,各校甚至各院系均可依据各自特色制订招生条件。入学方式分为甄选入学制和考试分发入学制两种,其中甄选入学制又分学生个人申请和学校推荐两种。
“有人认为台湾废除‘联考’之后上大学就不用参加考试了,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考试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当然招生的渠道也更多了。”家有考生的黄淑芬女士说。
让我们以台湾高三学生小明为例,解析台湾现行的高考和招生制度。如果小明仅参加高三寒假中举行的“学测”,那么他可选择以“甄选入学”方式上大学。“学测”成绩出来后,小明可通过自己个人申请或学校推荐两种方式向心仪的学校和院系递交资料,各大学再结合专业特点自设面试、口试等,综合评估后再确定是否录取。
如果小明仅参加每年7月份举行的“指考”,那么他只能选择“考试分发”方式上大学,且仅可选填不要求“学测”成绩的大学院系为志愿。
如果小明既参加“学测”又参加“指考”,那么他既可以选择“甄选入学”又可选择“考试分发入学”方式。他可以在“甄选入学”落选后以“指考”成绩参加分发入学,如果“甄选入学”上榜但对于校系不满意,他也可放弃入学资格继续参加“考试分发入学”。
所谓“顶标级”,即是“学测”考试的成绩分级。台湾现行学测考试科目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社会与自然五考科,依成绩由高到低分为顶标、前标、均标、后标、底标五级。以100个学生参加考试为例,所谓顶标生即指成绩位于前12名的考生。
优劣之争 从众口一词到毁誉不一
多元入学目的在于消除“联考”弊端,思路对头、愿望良好,但因程序过于复杂、标准难以掌握,运行不久公平性就受到很大质疑。
台湾《旺报》记者郑惠元2000年参加“联考”,“2000年已经是‘联考’和多元入学两种方式并行,当时我选择‘联考’,一是因为一直针对‘联考’准备,二来并不觉得多元入学有多公平。每申请一个学校都需要一笔费用,没有很大的把握并不划算,另外学校推荐总有不确定感,也怕‘暗箱操作’。”
郑惠元的想法很有普遍性。眼下在台湾,由于大学过度扩张和生育率下降,想上大学已经不是难事,但想上好大学仍然竞争激烈。许多学生家长认为,与“联考”相比,多元入学使通向大学的路多了几座桥,且能让学生的爱好、特长发挥出来;学生在这种考试发挥失常不要紧,还可以参加另一种考试。但它的软肋也十分明显。一是程序太过复杂。“考试分发”方式又分甲乙丙三案,考试科目“联考”时只分为4组,现在则有50多种组合。二是学生考试压力不减反增。又是“学测”又是“指考”,更强调了考试的重要性。用台湾学生的话说,“联考”是“一刀毙命”,多元入学是“凌迟处死”。三是公平性受到置疑。就“甄选入学”而言,因推荐甄选并不以笔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过程中易出现“内定人选”、“黑箱作业”和造假等诸多弊端。当班长能加分,就大家轮流当班长;推荐信全说好话真假难辨。四是增加经济负担。参加推荐、申请和笔试、面试,报名费、资料费、路费和住宿费所费不菲,来自低收入家庭和偏远乡村的子弟明显处于弱势,很多民众批评“多元入学”成了“多钱入学”。
多元入学方案流弊日现,民众开始怀念“联考”。曾有民调显示,有过半数的民众希望恢复“联考”,100多位民意代表曾联署建议回归“联考”制度并予以改良。台湾当局前官员陆以正曾投书《联合报》直斥多元入学的弊端:“改成多元入学后,补习班生意比以前更好,课外参考书名目更繁多,家长荷包的负担比以前更高。许多学童被家长强迫去学乐器或舞蹈、做义工、参加社团活动,希望获得加分,反而减少了读书时间。最坏的是,教师让全班学生轮流担任班长,或替所有学生写内容相同的推甄信,等于在教导学生作假,不但歪曲了道德观念,且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未来之选 从“明星”独大到“繁星计划”
尽管台湾社会一直不乏对多元入学的质疑,但台湾有教育专家仍认为,改革不应回头。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许添明认为,“家长反对多元入学的主要理由是认为不公平,但我认为主因是他们对程序的陌生。”在他们看来,“联考”起码在形式上是比较公平的,而 “甄选入学”因为有面试、推荐等过程,更易产生不公平。这就需要教育部门更多地向社会大众宣导多元入学的方式、程序,不断完善多元入学的方式,慢慢让他们知道其实这样才会使教育更公平。
许教授特别提到近年新增的入学方式“繁星计划”对教育公平的意义。2006年,台湾清华大学研究历年新生资料后发现,学生来源多集中于几所“明星高中”;而一些偏远山乡中学由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生在甄选和考试分发中均处于弱势,不利于教育资源均衡。在清华大学发起下,2007年台湾教育部门开始推动以“平衡城乡差距、鼓励高中生就近入学”为目的的“繁星计划”,此计划成为“甄选入学”和“考试分发”之外的另一大学招生渠道。
根据“繁星计划”,高中全程均就读同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只要“学测”成绩符合大学要求,且高一、高二各学期总平均成绩排名在全校前20%者,就可以由所在中学向大学直接推荐录取,同一所大学只能在每所中学录取一人。也就是说,“明星高中”第一名和一般中学第一名有均等机会上同一大学。虽然后者的第一名当下成绩可能不如“明星高中”第十名,但教育专家认为:其未来的学习能力与发展潜能,未必亚于“明星高中”的第一名。
“繁星计划”起到了缩小城乡差距、照顾弱势、维护教育公平的积极作用,对“跨区就学”即“择校风”也有一定程度的遏制。许添明认为,“繁星计划”、“甄选入学”及“考试分发入学”这三种渠道优势都很明显,也互为补充,通过“繁星计划”和“甄选入学”上大学的学生正在逐步增加,由此可见,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如何完善。
针对“考试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的问题,2009年7月,台湾教育部门也宣布,正在研议把现行的“学测”和“指考”两试合一,希望在五年内实现“一次考试,多元招生”的目标,同时将考试日期改在6月上旬,为考生创造舒适的考试环境。(记者 王尧 杜榕)
[ 责任编辑:孙金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