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台湾观察:台北古迹如此“复活”

2010年05月04日 14:36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北城的历史应当从清朝建省的巡府衙门算起。历经日据和光复时代,始终是岛内行政、经济的核心。有历史的地方自然有值得回味的古迹。古迹保护如何来做,台北市相关方面也曾经历多年的摸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了西方古迹保护思潮的岛内学者,眼见随着经济成长和都市建设,许多古迹不断消失,倍感痛心,开始多方呼吁。当年的林安泰古厝保留成为岛内古迹该怎样保护的标志性事件,“老古董”与现代化如何和谐共生,由此摆上桌面。

  林安泰古厝是一栋明清闽南单层二进四合院住宅,堪称古宅做工精致的代表,其拆迁甚至引发了“文化资产保存法”的公布。台北市政府将拆下的原材编号保存,经过数年寻找新址和重建才正式完工。而古厝的完美保存激发了民众对古迹保护的热情。然而,市政府投入大量经费和人力在原物保留的同时,却发现一个问题——这些记录了城市生命的古迹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却少人问津,成了与市民生活鲜有交集的“老古董”,活化利用一片空白。

  古迹活化 不“仅供参观”

  2001年,为了给“老古董”解困,台北市文化局首任局长龙应台发起了“古迹活化风潮”。台北市古迹暨历史建筑审查委员会提出,“古迹活化再利用的重要原则在于历史意义的再现与尊重既有地方社会或社区脉络”。

  在不改变原貌的前提下,大量相关的艺文展览活动开始植入古迹。圆山饭店附近一座百年历史的英国都铎式老别墅,原本籍籍无名,变身“台北故事馆”后,可以在此观看“云门舞集”创作过程特展等,讲解员甚至是当地的小学生;抗战时的公务员宿舍楼,被改造成紫藤庐茶馆,各种美学讲座常年不断,茶馆成为台北自由论坛空间的代名词;抚台街洋楼原为日商铺,在原有的马萨式屋顶下,你可以认识台北旧城的过往风华;曾经戒备森严的台北市长官邸,辟出了一间餐厅,喝杯咖啡,来份牛排,定期的艺文沙龙成为这里新的地标……

  台北古跡活化赋予古迹以新的功能,让市民通过看主题展览、听讲座,甚至吃饭、喝咖啡,饱览古迹承载的城市记忆,同时将其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民间“认养” 成有力推手

  2000年左右,台北市政府编列古迹保护预算一年约4000万新台币,庞大的修缮和开发费用让市政府捉襟见肘。随后,相关地方“法令”进行了增修,纳入了古迹再利用与委托民间经营的内容。从此,民间力量介入成为强有力的推手。

  台北市文化局主任秘书王逸群介绍,市政府通常会就某一已修缮完毕的指定古迹,先公开征求“委托民间经营管理”企划书。企划书需提出对该古迹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创意经营理念、每年的活动,以及财务可行性等。专家组从众多企划书中遴选出最优的,予以委托经营。

  另外,指导委员将定期考核。如发现经营过于商业化(如超过1/3的面积用于商业经营),就令其整改。如展览过于冷门,也会指导调整。如钱穆故居曾经做过哲学展,过于专业导致观者寥寥。后在委员会的指导下,“插花”做了活泼的儿童读经、哲学讲座等活动,立刻吸引了不少人参加。

  据了解,台北共有古迹240个,现被认养的有13个,其中活化经营并实现盈利的有4个。业绩最好的是位于闹市区的台北市长官邸,仅餐厅月营业额可达近400万新台币。“民间力量就好比一泓活水注入,不但在资金上为古迹维护解困,同时也让古迹的再利用融入了民间智慧,更加精彩。”王逸群说。(记者 陈梦婕)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经济新闻 教育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