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祭祖追思时节,台北市民大多趁着假期扫墓兼踏青。远在台湾驻点的记者,也趁机走访了台北周边的几位名人故居墓地,探寻他们在台湾的最后足迹。
位于阳明山腰永福里的林语堂故居是记者此行的第一站。这是一座融合西班牙和中式风格的四合院式建筑。蓝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墙,墙上嵌着深紫色的圆角窗棂,透天的中庭一角,翠竹掩映下的鱼池中仍有红色锦鲤在嬉戏。
“这所寓所由林语堂先生亲自设计,台湾建筑大师王大闳负责建造,是先生生前最后10年定居台湾的住所,”义务讲解员、“中国文化大学”博士生岑丞丕说。
从西式拱门穿过回廊到达室内,可以看到书柜里陈列着林语堂的著作、手稿、遗物和藏书,墙上悬挂着多幅书画名家致赠的字画,透露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讯息。
故居的展览还告诉我们,林语堂不只是文学大师,还是拥有多项发明的“科技达人”。展品中罗列了林语堂亲手绘制的打字机、自动挤牙膏机、洗牌机等发明图纸。
故居的后园是苍松环抱、面向北面观音山脉的林语堂墓地。1976年3月26日,先生病逝于香港玛丽医院,按照生前遗嘱移灵台北。墓地采取了西式横躺式墓碑,碑上仅镌刻着“林语堂先生之墓”7个大字。墓前摆放着两束鲜花,显然不久前刚有人来凭吊过。
“先生选择此作为最后的居所,是因为此处的山水像极了故乡”,岑丞丕说,这里地名“永福里”得名于当年迁台的福建人聚落,有“永远的福建”之意,而林语堂正出生在福建漳州。
记者此行探访的另一个目的地是于右任墓园。于右任是有“一代草圣”之称的近代著名书法家,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在国民政府历任高级官员。两岸人民所熟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的《望大陆》诗,正是出自于公之手。
驱车到阳明山百卡拉公路旁,远远可看见半山腰上“于右任先生墓”六个大字。墓园共分两层,气势巍峨,西边建有一座名为“仰止亭”的凉亭,整个墓地共有130多个石阶,一口气爬上竟觉得些微气喘。
1962年初,于右任在日记中写到:“葬我在台北近处的高山之上亦可,但是山要最高者。”两年后,于右任怀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去世,安厝之所一如他的心愿在高山之上的高台,面向西北远眺陕西三原的家乡。
生不能骨肉团圆,死不能安息故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悲剧。整整一天,远离家乡的两位名人墓园里只有记者一行和零星游客。当记者步出于右任墓园时,已临近黄昏,氤氲水汽渐渐上来,整个山间弥漫着“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情伤。
回程的路上,记者的朋友说,阳明山的公墓上还葬着许多普通民众,大部分是1949年迁台的人员,绝大多数墓碑上都标明着祖籍,满山的墓室几乎一个方向:面朝台湾海峡,北眺大陆。(记者 李寒芳 向建国)
[ 责任编辑:王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