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从《征婚启事》到《非诚勿扰》两岸十年婚姻观变迁

2009年10月08日 10:49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台湾网10月8日消息 20年前台湾作家陈玉慧于当地3大报刊载征婚讯息,先后有108位男士应征,最后她出版《征婚启事》一书,写下与其中42名应征男士的对话纪录。该书在1998年被改编成电影,并由刘若英主演。而2008年的大陆贺岁片《非诚务扰》灵感也来自于该片。两部电影皆创下票房佳绩,台媒亦从电影窥见两岸10年之间对婚姻的价值观及社会变迁。

  台湾《旺报》报道指出,在20年前,女人主动登报征婚少之又少,经历一次征婚经验的陈玉慧认为,征婚在台湾一向被视为主流之外的择偶方式,所以,征婚其实非常尴尬,来征婚的也多半是边缘性的人物,台湾社会对于征婚的人也都带着歧视的眼光。

  从电影看来,在台湾拍摄的《征婚启事》较贴近原著,征婚主文为“生无悔,死无惧,不需经济基础,对离异无挫折感,愿先友后婚,非介绍所,无诚勿试。”前来征婚者,学历从初中毕业到博士,从学者到黑道人物等,应征的心态也不全是为了结婚,还包括想结交朋友、包养情妇、一心只想寻求性伴侣的对象。

  2008年的《非诚勿扰》则从男性观点出发,剧中描述了大陆经济起飞后,女性勇敢追求情感独立、情欲自主,并要求婚姻上必须“相互尊重”的种种现象,“配合男性”的婚姻状况不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

  《非诚勿扰》主角葛优在旅外归来后发布征婚启事,先罗列了自己的各种缺点,征婚过程中遇见了男同性恋、墓地推销员、性冷感的女人,以及为肚里孩子找父亲的年轻未婚妈妈和趾高气扬的股票高手,最后葛优爱上一个与有妇之夫交往的女性。

  两部电影相隔10年,但同样在两岸社会造成热烈讨论。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婚姻这项“终身大事”通过应征方式进行,确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云鹏)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