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历尽劫波兄弟在——退伍军人方国凯和他的台湾兄长

2009年10月03日 14:28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新华网北京10月2日电 题:历尽劫波兄弟在——退伍军人方国凯和他的台湾兄长

  新华社记者 林建杨

  当“莫拉克”台风8月8日重击台湾时,湖南的方国凯牵挂着远在台北县的哥嫂一家,打通电话后才稍稍放下心来。

  这个夏天,方国凯夫妇去了台湾,至今依然沉浸美好回忆中。最让他们欣慰的,是可以在这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海岛上与哥嫂共叙天伦。此时,方国凯78岁,哥哥方晨曦已经91岁。

  “除了旅游,我们四个人就在家里休息看电视。台湾的电视新闻跟大陆不大一样。”方国凯说。

  他的妻子王墨勋笑着插话:“他们兄弟俩看新闻,常常意见看法不同。”

  这是方国凯夫妇第一次、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去台湾。相对于60年的等待,一个月的“探病假”显然太短暂了。

  几乎兵戎相见

  方氏兄弟出生在福建莆田北部山区,家境殷实。地理上,莆田与台北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相距约200公里。

  方晨曦生于1918年,21岁时考入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江西分校,一年后,加入国民党军队参加抗日战争。随后他又参加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四年争战。

  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一路向南溃退。是年6月,身为营长的方晨曦回到莆田,打算带全家一起撤退,但由于当时形势混乱,无法回山里接父母、妻子和女儿,他只好独自继续南逃。

  “当时心里非常非常难受。”方晨曦回忆道。他依然清晰记得,当时正在城里念书的10岁儿子方建中渴望一起离开,哭着抢在他前面爬上军车,但被他硬生生拉了下来。

  “我是个军人,随时可能战死沙场。如果我死了,丢下儿子一个人怎么行?”

  那一年,蒋介石带着近200万军政人员及家眷从大陆撤退到台湾。同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海峡两岸开始长达几十年的军事政治对峙和分裂:大陆誓言要解放台湾,而台湾也声称要反攻大陆。

  方晨曦逃离大陆后驻防在厦门岛外不足10公里的金门岛上。1949年10月下旬,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8700多名战士进攻金门,遭遇重大损失。两个月后,方晨曦参与押送解放军俘虏前往台湾。

  几乎同时,18岁的方国凯在莆田入伍。注册时他的名字“方国恺” 被误写成方国凯,另外他还如实汇报自己哥哥的情况。经过几个月训练后,他成为一名炮兵。

  1950年底,他随部队驻扎在厦门同安备战,准备解放台湾。次年2月,方国凯北上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兄弟二人与兵戎相见的悲剧当时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家庭背景问题”

  1958年,方国凯从部队转业到了湖南,先后在一所机械工业学校和军工企业工作。

  很快,他发现自己的台湾哥哥让他变成了一个“家庭背景有问题的人”。作为一名技术员,他却被安排到行政后勤部门工作。“文革”期间,他也受到了一些影响,红卫兵抄了他的家并带走一些个人物品。

  方晨曦到台湾后,先是离开部队去经商,惨淡经营3年多后又重返“金门防卫司令部”,担任宪兵组代组长。1958年8月,他遭遇“金门炮战”,幸免一死。第二年他退役回到台湾,并考上公务员。

  居有定所后,方晨曦与一位印尼籍的莆田同乡重新取得联系,因此了解到老家亲人的一些简单信息。让他悲痛的是,他的妻子1952年就病故了。

  1963年4月,方晨曦再婚。经过印尼同乡的帮助,他终于和莆田的家人取得联系,并于1969年前后收到女儿转寄来的第一封家书。

  1970年,方国凯回莆田看望母亲时得知哥哥仍然健在,非常欣喜,但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只能装作不知,更不敢给哥哥写信。

  1979年元旦,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句话便是“亲爱的台湾同胞”。文章首次呼吁两岸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并尽快实现“三通”(通邮、通航和通商)。当天,大陆还终止了1958年之后仍时不时上演的“炮击金门”。

  于是几乎一夜之间,曾经麻烦的“家庭背景”翻身变为美丽而令人羡慕的光环。

  家书与探亲

  1979年11月24日,方国凯给哥哥捎去第一封手书。一个多月后,他收到回函——30年来的第一封信。性格内敛的方国凯流着泪连着读了好几遍。

  方晨曦在信中写道:“愚兄虽身在海外,但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家中年迈的双亲以及汝等的安危,……虽想接济家中艰困,但却力不从心,每念及此,犹如万箭穿心,极为痛苦。”

  方晨曦说,当时“力不从心”,是因为一方面当时台湾公务员待遇低,他收入少;另一方面他“手头松”,寅吃卯粮,没有积蓄。

  此后兄弟俩一直保持书信往来。由于当时两岸禁止通邮,信件需经第三地或第三国转寄,很耗时间。方国凯的一封信件竟走了3个半月才送到方晨曦手中。

  方晨曦的大部分来信用毛笔竖着书写,且都是繁体字。方国凯的回信则用钢笔横着书写,繁简体并用。

  1949年前,中国通行繁体字。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秉承传统使用繁体字。大陆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逐渐使用笔画更少、字形更简单的简体字。

  方晨曦说,他看得懂大部分简体字,因为虽然很多字体被简化了,但“形”仍在,很容易意会。

  方国凯保存着哥哥所有的来信。直到今天,有时他还会静静地坐下,翻阅那40多封来信,每每读到情深处,泪水总是无法抑止。

  每逢佳节,方晨曦总会在来信中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苦思。这种刻骨铭心的“乡愁”折磨着他和近200万有相似遭遇的台胞。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赴大陆探亲,但不允许大陆人去台湾。“大陆探亲”成为两岸当时最炙热的词汇。由于两岸禁止直接通航,探亲台胞必须绕道香港。

  但方晨曦一刻也不想再等了。他写信约弟弟和儿子在香港见面。1987年10月12日,方国凯经深圳进入香港,相隔38年后再次见到哥哥。

  “那时候好多人激动得抱头痛哭啊!不过我们好像比较冷静,只是相互看了看,没有掉泪,也没有拥抱。”方国凯笑着说。方晨曦回忆说,因为之前一直有联络,彼此清楚各自的状况,因此比较平静。

  4天后,兄弟俩到了深圳。方晨曦说,当时他是“偷偷进大陆”,因为台湾当局在当年11月2日才开始办理台胞赴大陆探亲登记。

  40多天的返乡之旅让方晨曦感慨万千。他在返台后的第一封来信中写道:“内心久所盼望的一天,终于来临了,内心的快慰,诚非笔墨或三言两语所可形容或道尽的。”

  兄弟情

  此后,虽路途辗转甚为不便,年过古稀的方晨曦仍坚持每隔一年就回大陆探亲一次。

  与此同时,两岸交流也逐步拓展。去年12月,兄弟俩期盼已久的两岸直接通航通邮终于实现了。

  方国凯说,尽管两岸长期对峙,但兄弟骨肉之情不曾改变,彼此一直牵挂,两人的家书始终洋溢着浓浓亲情。他说,两岸人民之间的交流是亲情所至,人心所向,任何因素都无法阻挡。

  方晨曦也认为,虽然兄弟俩曾经38年未见面,虽然彼此信仰不同,且各自生活的环境差异很大,但两人的感情从来不曾变淡。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