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5日电 1987年,台湾开放探亲后,成千上万离家数十年的老荣民络绎返回大陆探亲;庞大探亲团中,还夹杂不少对大陆环境好奇的台商,藉探亲之名行考察之实,从此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台商投资大陆热潮。20年来,台商不仅成为大陆经济崛起的推手和主要动力,更藉此成就自身奇迹,两岸关系沧海桑田可见一般。
成就大集团愿望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祖籍江苏江阴的台企联会长张汉文,原本在台湾中坜从事制鞋业20多年,1990年在许多同业陆续前往大陆寻找事业第二春时,张汉文也随著台商游向了距离香港不远的东莞,希望藉此让自己的企业更花繁叶茂。
20年前的东莞,夹在广州、深圳之间,还是一个基础建设严重落后的小城市。回忆当年,张汉文表示,大家对过去大陆的政治运动余悸犹存,没人愿意购买土地建厂,尝试性的投资,导致厂房、土地几乎都是用租的。
台商刚前进大陆时,正好碰上开放阶段,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如奉上宾。虽然台商投资大陆初期,既没高速公路,更缺乏完善法令,但由于大陆人力、土地资源相对低廉,许多台资企业,都由台湾数百人的规模,膨胀到数千,甚至数万人的庞大生产基地。
已在香港上市的台升家具,19年前到东莞大岭山投资时,还只是一家规模有限、产品以撞球杆为主的小公司;但在董事长郭山辉努力下,配合政策全力拼经济。如今,台升已跃居全球木制家具属一属二大厂,且拥有东莞与嘉善两个生产基地。
近年来,随著大陆逐渐由以往单纯的“世界工厂”角色,逐渐朝“世界市场”过渡。郭山辉的精致木制家具也开始进军大陆内需市场,以旗舰店加经销商模式,利用自有品牌,在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一带布局,迎接的是大陆民众愈来愈强的消费力。
同样早在20年前开台湾电子业先河,在深圳龙华设厂的富士康(鸿海),原先只设立数百人的生产线,没想到在成本下降,良率直在线升的带动下,藉由广布大陆各地的生产基地,富士康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专业代工霸主,同时更拥有超过50万的员工。
这种巨无霸级企业,以往在台湾想都不敢想,但到了大陆,许多不可能都化为可能。
就是因为大陆开放后的环境,滋养了许多台资企业成为世界级的公司。东莞台协会长叶春荣认为,无论是主攻内销的统一、康师傅,或是专长出口的鸿海、台达电等公司,都利用大陆的投资环境或市场,成就了大集团的愿望。
组台企联打破惯例
进军大陆超过20年的台商,不仅在事业上愈做愈大,为维护合法权益,组织台商协会,积极从事公益,成立全国性组织——台企联,甚至成为地方政协委员,是随著台商投资深化、内化大陆后的新产物。同时,这现象也表明台商投资深入后,大陆许多惯例和旧思维开始转变。
自1949年以来,国共两党长期陷入汉贼不两立对峙。早期台企大陆设厂确实还有部分大陆官员民众,对来自台湾的公司充满不信任。然而台商凭著灵活手段,藉投资繁荣地方的贡献,早在1990年就开始有地方允许成立台商协会,这股趋势如星火燎原,至今分散各地的台协早就突破100个,有些还是地方上最重要的民间组织。
曾任东莞台协会长的台企联会长张汉文表示,11年前,他与当时东莞台协会长叶宏灯推动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时,许多台商认为:“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大陆怎可能允许台湾的老师、教材畅行无阻?然而经由努力后,国台办与教育主管部门终于首肯,第一所直接与台湾教育体系衔接的台商子弟学校诞生。
另一由台商创造的奇迹是台企联。按照以往大陆对民间组织管制之严格,全国性社团几乎都是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纯由台商出资、选举的社团在北京成立台企联,跌破专家眼镜。张汉文说,全国性台商组织能成立,一方面是各地台商群策群力,加上大陆官方考量台商处境,希望藉台企联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台商接班问题浮现
不过,当年风华正盛的台资企业负责人,如今都接近退休年龄,二代台商如何衔接大陆企业,就成未来台资企业能否在彼岸持续茁壮的重要关键。
台商第二代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甚至放洋喝过洋墨水者也不在少数,然而能接手父执辈的大陆事业,欠缺的还是更多磨练。在河南、广东都有庞大投资的郑州台协会长王任生,从生产灯泡起家,如今事业重心却在百货业。他的两个儿子,老大王武卿留在深圳,延续王任生的老本行,担任东裕电器总经理。由于接班时间早,且个人努力专注于父亲留下的事业,王武卿把这个看似过气的产业,干得有声有色。
相较王任生的提早布局接班事宜,十年前就把蒸蒸日上的公司卖给联合利华的上海老蔡酱油。除了事业发展碰到瓶颈外,实际上,最大问题出在,年事渐高的老蔡,没有子女愿接大陆事业,只好在公司经营还算好的时候卖给了跨国集团。
像老蔡酱油后继无人的台商不少,加上公司治理不完善,专业经理人无法顺利承接经营,一旦创业者精力下滑,企业就会面临发展瓶颈,甚至出现经营问题。由是观之,台商未来如何紧紧抓住大陆商机,进一步壮大实力,已成为下一代人的问题。
[ 责任编辑:阳艳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