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一家大陆台企的转型升级“三部曲”

2009年09月04日 09:20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胡苏 李慧颖 任沁沁)5月的泉州,台资企业桑川电气公司大院里静悄悄的,走进去难得看见个人影。“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我们停工了呢。”三碁机构总经理魏勇笑着说。

  三碁机构是生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一家台资企业,桑川电气是三碁位于福建泉州的工厂。由于主要的制造环节都已经外包,现在工厂只剩下20多个工人,负责产品的测试和包装。“所以厂区显得比较安静。”魏勇说。

  自上世纪90年代进军大陆,三碁机构从贸易、制造再到自主研发,成功实现了三次战略转型。如今凭借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三碁机构已能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

  谈起企业先后经历的“三级跳”,魏勇记忆犹新。三碁机构在大陆最早以贸易起家,是一家台湾品牌的代理商。那时候大陆制造业飞速发展,对电气自动化设备需求量很大,公司仅靠贸易代理,就能达到20%的净利润率。

  “但好日子没过几年,问题就渐渐显现出来了。”魏勇说,当时公司代理的台湾产品供应不足,不时遇上断货的尴尬,逼得他们不得不考虑能不能生产自己的产品。

  从2002年起,公司开始摆脱纯贸易经营模式,尝试自己上生产线、搞制造。然而,因为对于制造领域经验欠缺,最初的尝试总不如意,“技术不过关,生产多少亏多少”。

  无奈之下,三碁只有回头寻求与一家台湾品牌企业合作,替他们搞贴牌生产。“他们出软件,我们造机器,把公司救活了过来。”魏勇说,那时候日子过得也不错,贴牌的利润率能拿到10到15个百分点。

  贴牌生产不用动脑筋,就好比“依葫芦画瓢”,但它也存在自身的“短板”。“总有客户希望按照需求修改产品功能,可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关键就在于核心的软件、知识产权都在品牌所有者手里。”魏勇说,“就好像脖子被人卡着,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到2005年,三碁机构再也忍受不了被人“卡脖子”,终于下决心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三碁”,并加大投入成立了研发团队,开始将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向自主研发转型的过程中,三碁机构还渐渐意识到,“制造”并不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公司最后将发展战略定位于“哑铃”模式,即两头的研发和销售比重大,中间的制造环节比重轻。

  据魏勇介绍,通过制造环节外包,桑川电气将员工数量从高峰期的300多人缩减到现在的190多人,把资金主要投入到研发力量的建设上。目前,工厂研发团队已有50多人,接近员工总数的30%;另外还配备了近40名销售工程师,负责产品销售和服务。

  为了持续提升科技含量,三碁机构将研发总部从台湾新竹搬到了上海,加强了与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目前已发展代理商近300家,遍布大陆和欧洲以及东南亚市场。

  魏勇说:“由于实现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如今客户对产品再有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只需帮助升级产品软件,而不用增加一毛钱的制造成本。”

  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对机电制造行业的影响巨大,三碁机构的业务量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但到今年3月底,复苏迹象已开始显现。

  魏勇说,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如今三碁机构在大陆同类企业中可位列前两名,在小功率产品市场中稳居第一,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

  他告诉记者,面前的挑战虽然严峻,但三碁机构的核心价值已经确立。在不断追求自主知识产权、追求转型的战略引导下,相信企业的“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已不遥远”。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台湾新闻 两岸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