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上海“小台北”
新华网上海5月15日电(记者许晓青 李寒芳)“上海有个‘小台北’在哪里啊?”与很多初到上海的台湾民众一样,台湾青年林肖恩曾经一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向身边的亲友打听。
所谓“小台北”是位于上海西部的一处境外人士聚居区——古北新区。2001年之前,上海内外销商品住房分开,按照相关规定,古北新区集中供应针对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士的高档外销房。
道路积水、杂草丛生、夜晚漆黑……古北新区1987年动工兴建时,那一带周边还看不出高级社区的影子,种种“水土不服”考验着第一批来沪的台商,但当时新区打出的广告语“离虹桥机场只有10分钟”还是打动了许多人。
台商太太汪美华说,在浦东机场尚未兴建时,“距离虹桥机场近”对于许多看重便捷来往的台商,是考量购房时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年刚到上海,在一切都不明朗的情况下,大家当然希望找到熟悉的朋友,住在朋友身边,于是本能地选择‘抱团’,”台籍人士Cindy说,“在台商心目中,哪里有机场,哪里就会有发展商机,对外联系也方便。”
1993年,台商黄彦达的家族企业“登陆”上海,选择的工厂地址距离虹桥机场仅几分钟车程。2000年黄彦达正式接手企业时,也选择了在虹桥机场附近安家。他说,很多台商“爱事业如家”,选择工作、生活都靠近机场很自然。
台商的青睐,促进了古北新区慢慢完善起来,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配套设施日臻完善:这里附近有家乐福、易初莲花等大卖场,有正宗的台湾卤肉饭和珍珠奶茶,有在台湾长盛不衰的明星小店——阿宗面线和鹿港小镇、鼎泰丰等知名餐厅。古北新区因此被称为“小台北”,品牌效应逐年扩大。
随着来沪台商越来越多和上海内外销商品房并轨新政的实施,古北不再是台胞在上海居住的唯一选择。更多台胞社区的涌现,使“小台北”不再成为古北的专有名词。
几年前来上海攻读交通大学EMBA的台湾媒体人杨妍蓁,最初租住在江苏路一栋白领公寓内,后来搬到徐家汇附近,都不在古北范围内。
“聚居古北,其实折射出台湾人初到大陆时略带‘踌躇’的心理。现在在上海的台湾人想得更多的是真正融入上海,变成‘新上海人’。”一名台籍人士在上海“台客网”上留言说。
上海台商子女学校副董事长周建国向记者描述了他们学校校车每天经过的最热门线路:除了古北新区,徐家汇、中山公园乃至七宝古镇等都在线路图上。
他说:“台湾家庭随一家之主的工作和孩童求学的需要而搬迁,是稀松平常之事。”
“如今大家看房子,不太在乎社区里的境外人士多不多,而是考虑经济实力,量力而行。距离公司近、孩子上学方便、人文环境等因素也很重要。”杨妍蓁说。
Cindy说,过去台湾人聚居社区里“鸡犬相闻皆是台湾口音”早已变成历史,而今在公开场合打招呼、秀几句上海话的台湾民众越来越多。
“古北啊,我只是听说过而已。”已在上海东北角杨浦区安家的林肖恩,至今没有去过古北。一位台湾媒体人说,随着两岸关系冬去春来,台湾民众也越来越自信,不再是“抱团的刺猬”,而像春天的燕子,纷纷飞入上海的寻常百姓社区。
[ 责任编辑:吴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