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7日电(记者张旭)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清史学者阎崇年和有关清史专家最近通过查考两岸故宫档案,发现《清史稿》中有关康熙所建行宫和王府的一项记载有误。据有关专家介绍,这是近年来,海峡两岸通过查考故宫档案等文化交流,在史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新进展。
阎崇年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北京昌平区郑各庄有一个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中的“平西府”“平西王府”,但它并不是清平西王吴三桂的王府。在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到获评“京郊最美乡村”的郑各庄时,作为北京电视台现场直播顾问的阎崇年被许多观众问及郑各庄“平西王府”的来历,这让专注于清史研究的阎崇年对此展开研究。
自2008年8月开始,阎崇年联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杨珍研究员、南开大学冯尔康和杜家骥教授、故宫博物院晋洪逵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们,仔细研究了实录、档案、文献、方志、文集、笔记、专著、传说,并实地踏查了京郊郑各庄(清时称郑家庄)的历史遗存。
清史学者发现,《清史稿·诸王六·允礽传》“雍正元年,诏于祁县郑家庄修盖房屋,驻劄兵丁,将移允礽往居之”的记载失实。阎崇年介绍,这是根据对北京故宫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满文档案的认真查考得出的结论,有关清史学者已于4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郑家庄皇城专家学术研讨会”上达成共识。
阎崇年在2008年10月至12月应台湾有关方面邀请赴台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他多次前往台北故宫博物院查考清宫档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下,阎崇年查阅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关于这项工程竣工的满文奏折。在北京,经有关清史学者的鼎力相助,阎崇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又查阅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关于在郑家庄兴建行宫、王府、城墙、护城河、营房等开工的满文奏折,以及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和硕恒亲王允祺等奏理王弘晳迁居郑各庄事宜折》的满文奏折等。
据了解,雍正元年(1723年),理王弘晳的王府就在郑家庄,并在此整整生活了17年,“郑家庄皇城、行宫与王府”经历了康、雍、乾三朝48年的历史,上演了宫廷内争、骨肉相残的活剧。乾隆四年(1739年)发生“弘晳案”,宣告清代郑家庄皇城历史的结束。文字资料连同王府,都遭到毁损,郑家庄皇城、行宫与王府从此在史册上隐消,由是形成一桩清史悬案。
阎崇年说,清朝的行宫很多,清朝的王府也很多,但康熙郑家庄行宫与王府有其特点与价值。清朝既有城墙、又有护城河的皇帝行宫,仅郑家庄一处。清朝在北京城外的王府,也仅郑家庄一处。避暑山庄、畅春园、南苑,后来的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虽有围墙,但没有护城河。
有关清史学者判定,康熙行宫和理王府所在地的郑家庄,不是山西祁县郑家庄,也不是“河北蓟州郑家庄”,而是北京德外郑家庄,即今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
阎崇年认为,两岸故宫文献档案的交互利用,对宫廷史、北京史、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 责任编辑:阳艳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