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马祖10月14日电(记者赵博 陈斌华)三层高的办公楼正门上方悬挂着县政府的匾额,楼前却是一大片菜地,地垄、篱笆、瓜架、粪土、肥料、尿桶应有尽有,几个农妇正在认真侍弄着自家的瓜菜,看上去杂乱无章,闻起来“别有风味”。
记者近日前往马祖采访,乍看到这般景象不禁诧异。接待记者的当地县政府新闻课课长邱桂惠说,县政府原本也觉得有点杂乱,想把菜地购买回来统一规划建设,但岛上菜地珍贵得很,又是祖宗传下的家业,菜地主人谁都不肯卖,县政府也就没办法了。
实际上,记者看到,当地政府还是有办法的,他们干脆在菜地入口放置一块巨石,上镌几个大字“马祖山陇蔬菜公园”。这多少带点“阿Q精神”的做法,正是马祖的最好写照。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的因素,使当地居民养成了顺其自然、乐天知命的性格,习惯过着悠闲散淡的生活。
记者是从金门到台北,再转机飞往马祖的。45分钟的航程里,我们乘坐的庞巴迪DASH-8支线飞机一直在轰鸣和摇晃,最后急促地降落在位于海边断崖上的南竿机场。如此让人心惊胆战的航程,却是马祖人最方便、最青睐的对外交通方式。接待我们的当地官员说:“这比原来方便多了,我们马祖人很知足。”
在40余年的战地政务与军事管制时期,台湾军方在马祖屯集数万军人,马祖列岛到处构建各种军事设施。那时候,马祖人过着艰难的生活。一位当地妇女说,以前马祖的孕妇必须到台湾本岛待产,从马祖搭上军舰,因为军舰主要是为军人服务的,所以只能自带棉被睡在甲板上,产后又得抱着新生的婴儿,踏上颠簸海上的返程,一边呕吐,一边给孩子喂奶或沏奶粉。
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笼罩在马祖上空的硝烟和肃杀气息渐渐散去。1992年11月7日,马祖正式解除战地政务,从前线战地变为观光胜地和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的跳板。
岛上的军事据点除少部分仍由台湾军方使用外,大多已经对游人开放。在北竿的“战争与和平纪念公园”里,小路两侧陈放着重型坦克、自走火炮,展览馆里除了陈列台湾军方早期使用的轻兵器,还有大陆开展对台宣传的宣传品。
位于南竿乡仁爱村的北海坑道,是马祖最知名的军事据点。1968年,当时的“马祖防卫司令部”下令在南竿、北竿、东引各岛开凿可供大型舰艇停放的坑道。南竿的北海坑道高16米、宽1米、长640米,呈“井”字形,蔚为壮观,用了数千人力、耗时820个工作日才从花岗岩山壁中开凿出来。
2001年起,马祖成为最早开通“小三通”的航点之一。截至今年9月,通过“小三通”从马祖往来的旅客合计已达22万多人次。2005年6月开始,福建居民可以到马祖观光,到今年9月,游客合计有2021人次。
“还是马祖人去得多。我们一到假日就去福州购物,比去台湾本岛还方便。”邱桂惠说。记者在南竿的福澳码头看到,从福州马尾港开出的两艘客轮正徐徐入港。相比和台湾本岛,马祖与福州一带的交往更为密切。
马祖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浓郁的“慢活”氛围。“到了马祖,什么都可以慢慢来。”马祖观光局职员刘德伟说。他向记者描述了当地普通居民一天的大致生活:早起照顾一下菜地,挑些菜到自由市场卖,半晌喝杯茶、张罗张罗午饭,饭后睡个午觉,醒来和邻居拉会儿家常,黄昏时烫一壶马祖老酒,自斟自饮或是邀亲朋同饮,晚上就在波涛声中早早入眠。
马祖居民的平均寿命达到80多岁,在台湾地区最高。“吃得健康是一方面,民风淳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刘德伟说,“在岛上不用担心丢东西,因为根本没有小偷。”
地势险峻,风势凛冽,马祖的自然条件稍嫌恶劣,但马祖人的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记者在北竿吃晚饭时,小餐馆的老板娘是从台湾本岛嫁过来的。她说:“虽然马祖风很大,也没有什么夜生活,但生活在这里,人觉得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