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台湾元素为北京奥运增添“浓墨重彩”(图)

2008年08月26日 10:06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8月21日,在北京奥运跆拳道女子57公斤级预赛中,中华台北选手苏丽文(左)对阵韩国林秀贞,苏丽文在比赛中膝盖受伤数次跌倒,防护员上场防护时,苏丽文神情相当痛苦,但仍撑到比赛结束。 中新社发 chinatimes 摄 

  8月13日,北京奥运会棒球比赛揭幕战在中华台北队和荷兰队之间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现场观战,共同为中华台北棒球队加油。 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中新网8月25日电 北京奥运会已落下帷幕,回顾16天的征程,处处彰显的台湾元素,同样为这项全球盛典写下“浓墨重彩”,注定成为回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交流篇:奥运为两岸体育交流打开一扇窗

  媒体评论说,北京奥运会为两岸体育交流打开一扇窗。 的确,北京奥运拉近两岸间距离,更增添了不离不弃的血浓于水的情愫。在半个多月时间里,中华台北享受到北京的“主场”优势,两岸球迷、观众场内外、电视机前,共同为中华台北选手加油助威。

  中华台北代表团总领队蔡赐爵就曾表示,北京奥运会最大的贡献是让两岸在竞技场上拉近距离,进而让两岸新生代从交流中感受“不可离不可弃”的真实情感。

  是的,从7年前北京申奥成功,吴经国与何振梁拥抱的瞬间,到中华台北棒球队今年3月获进军奥运会的通行证后,场上台湾观众打出“北京,我们来了”的横幅,到近年来,中华台北射击队每年都到福建省射击中心集训、台湾乒乓球选手、举重选手多次到大陆训练、中华台北举重队聘请大陆教练执教,再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亲临北京五棵松棒球场为中华台北队加油……

  体育交流促进了两岸体育水平的提高,台湾体育向上的潜力巨大,两岸体育交流的空间巨大。

  精神篇:苏丽文的7分钟

  21日,中华台北跆拳道选手苏丽文负伤力战,这场跆拳道赛是北京奥运最让人动容的一战。场上短短的7分钟,饱含了奥林匹克的拼搏精神,现场的所有人都被这一幕感重着,是她的坚强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颂扬。

  那晚,全场观众都在为她加油,更为她担心。最后,她第14次倒在了地上,却第一次伤心地哭了出来。再也无力站起来。体育馆里,全场再次爆发为苏丽文鼓励和加油的掌声,掌声里还有疼惜。

  苏丽文的奥林匹克精神同获两岸媒体和民众的高度赞赏。22日出版的台湾各大报纸不约而同于头版刊登苏丽文负伤奋战的大幅照片,赞曰“我们心中的金牌”。甚至有大学生投书媒体说,当苏丽文在败部复活赛数度倒地仍然坚持完成比赛的同时,全台湾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电视机前面跟着主播一起哽咽,一起流泪。而大陆的媒体也是突出报道,大批网民跟帖赞叹不已。

  项目篇:4枚铜牌与希望

  本届奥运会上,中华台北代表团共收获举重、跆拳道各两枚铜牌,奖牌榜排名第八十名,奖牌数则排在第四十四名。这个成绩与赛前的预估差强人意,因为,除了举重与跆拳道之外,其余赛前设定可望夺牌的项目,包括射箭男女团体赛、网球女子双打、羽毛球女子双打、乒乓球男子团体赛等等,全部铩羽而归。

  棒球队的“爆冷”输球,台湾媒体在分析自身因素外也坦承对岸的棒球水平在提高。又如射箭,几环输赢往往就取决于临场发挥。赛前被寄予夺金厚望的跆拳道项目频出“意外”,卫冕冠军朱木炎被阻于四强之外,在复活赛中取胜最后以铜牌收场,被台湾媒体称为“神雕侠侣”另一半的杨淑君在比赛中也无斩获,网球项目亦然。

  不过,中华台北代表团还是收获了“历史突破”,羽毛球选手谢裕兴在北京奥运连胜两战并击败马来西亚名将黄综翰,成为台湾史上首度打进男单八强的羽毛球选手;网球选手卢彦勋也连闯两关,并在首战大爆冷门击败世界排名第六的“英国新希望”穆雷,闯进奥运男单十六强,也是台湾史上的最佳纪录……这些“意外”让中华台北看到未来大赛的新希望。

  展现篇:台湾特色闪入世人目光

  经由推荐、北京奥组委审核,由台湾知名人士高金素梅率领的台湾原住民歌舞团体于8日晚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前的文艺表演时段演出三分钟。这是台湾表演团体唯一获邀在北京奥运会主场地鸟巢担纲演出的活动。

  当日,鸟巢现场,台湾高金素梅文化团队表演的《我们都是一家人》,表演者全部来自于宝岛台湾,有农夫,有工人等。据其介绍,相关导演评价节目纯真,意犹未尽。

  高金素梅对于有机会让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在全球面前颇为高兴,表演前她就曾表示,“这一切,都让我们非常感动,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此次意义非凡的演出机会。”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