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两岸文化交流愿景:你来我往开大门走大路

2008年05月02日 08:07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具有共同深厚传统中华文化的海峡两岸,实在没有理由不密切携手合作

  4月,春暖花开之际,闽台文化交流活动此起彼伏——

  “2008妈祖之光”大型电视综艺晚会4日和6日分别在台湾台中县和台南市成功举行,共吸引了15万名台胞现场观看;

  第三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17日在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拉开序幕,包括2000多名台胞在内的7000多名海内外嘉宾共襄盛会;

  台湾高雄县乡镇市长联谊会参访团一行45人18日来到福建泉州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成为博物馆开馆近3年来接待的十多万名台胞中的一部分……

  4月的热闹并非闽台专有,大陆其他省市的对台交流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台湾戏曲学院及附属京昆剧团一行49人13至15日到上海访问演出;海峡两岸青少年风筝文化交流活动20日在山东潍坊举行;“台湾当代陶艺展”22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16位杰出的台湾当代陶艺家带来70件异彩纷呈的陶艺作品……

  “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已然建立,未来需要向更开放、更积极、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专任教授江岷钦对此“乐见其成”。

   你来我往能够更频繁、更平衡

  “前几天台湾的闽南语天后江蕙在台北举行个唱,周杰伦也去助阵,风靡台湾,我想,以后她可以到大陆演出,反响一定很好。”台湾“中华两岸文经观光协会”理事长许文彬祖籍福建同安,十多年来到过大陆将近40次,热切期盼两岸文化交流能打开新的局面。

  他说,超过3/4的台湾人来自大陆闽南地区,两岸文缘相承,台湾艺术家面临难得的发展契机。

  和许文彬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台湾“中国艺术协会”理事长尚洁梅告诉本刊记者,就艺术界来看,大陆的市场非常蓬勃,活力相当强,过去两年中,自己参加了福建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和莆田市等地举办的种种艺术活动,“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美术底蕴和基础一样,应该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联手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这样台湾的艺术界可以借助大陆的力量顺风而上,更上一层楼。”

  越来越多台胞热衷两岸文化交流,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用“宾客盈门”来形容。他告诉记者,“每年每月我们剧团都在接待来自台湾的同胞,有木偶界的、戏剧界的、教育界的,还有我们在台湾结交的很多朋友。”

  “台湾文化的根在中华传统文化,主流主干还是大陆,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台湾文化只有到大陆来,寻找根源,激发生命力、创造力,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江岷钦认为,日益活络的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台湾的发展,是台湾的必然选择。

  依照已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马英九此前的规划,将通过协商,全面开放两岸文化交流。而大陆也多次表示,在新的形势下,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这样的信息让不少台胞备感振奋。尚洁梅近期就非常忙碌,他透露说,协会准备和厦门的艺术团体举办2008年闽台艺术名家慈善拍卖会,目前相关筹备活动正在抓紧进行中;同时他也在着手收集在台湾成名的福建籍画家,希望2009年联合福建有关展馆办展览、出画册。

  台湾木铎学社社长陈汉强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两岸学生的文教交流。他对本刊记者说,今年暑假将带一批有兴趣学医的台湾高中生到福建来交流,两岸学生一起上课,一起吃住。未来模式成熟了,再针对文学、法学、商业等不同领域一批批开展交流,甚至可以让学生一个礼拜在福建学习,一个礼拜在台湾学习,深入接触,增加感情。“我相信,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大陆方面来说,扩大两岸接触面也带来新的机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杨彦杰说,“越来越多台胞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未来希望邀请台湾学者共同利用好博物馆这个平台,促进闽台文化发展。”

  “闽南文化在台湾社会的影响力得到增强;大陆也十分重视闽南文化,在闽南设立了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把闽南地区与台湾同胞共同举办的寻根谒祖、进香祭典、旅游观光等文化节活动都纳入了保护范围。”许文彬认为这是可喜的现象。

  与台湾文化人士频频到大陆活动的身影相比,大陆赴台举办文化活动相对比较少,呈现某种不平衡的状态。杨彦杰希望,闽台缘博物馆能够走出去,到台湾办展。“事实上,澎湖和台湾岛内的一些博物馆都希望和我们建立合作关系,这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而在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朱清看来,闽台携手推进“妈祖之光”主题活动,三年来,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就是两岸不断增进文化交流、融洽亲情乡情的范例。“‘妈祖之光’在台湾演出后,台中县和台南市都提出强烈愿望,希望明年再到它们那里举办,高雄、彰化、台北等地的文化方面负责人也纷纷到现场来沟通、邀请,彰化县甚至迫切请求我们今年9月份就到那里演出。”

  朱清说,将尽量满足台湾乡亲的愿望,坚持把“妈祖之光”持续办下去,不断扩大妈祖文化交流,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两岸文化交流要“开大门、走大路”

  厦门大学中文系戏剧戏曲博士、金门高中退休教师洪春柳近期研究发现,自2001年厦门-金门直接往来客运航线开通至今,文化交流成为厦金互动的先锋,呈现出几个特征:官方纯粹艺术交流和民间酬神仪式演出并行发展;由高甲戏、歌仔戏等福建传统戏曲扩大到四川变脸、北京交响乐等多个地区多种艺术表演;由文艺交流到聘请教学,促进金门演艺活动不断深入发展,等等。

  在很多台湾学者看来,厦金的文艺活动是两岸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一个缩影。他们期望,尽快实现“三通”直航,尽快扫除两岸文化交流的种种障碍,取得实质性突破。

  台南市文化协会理事长郑道聪认为,这几年大陆对台文化交流活动大多带着文化分享、促进交流、增进了解的态度,是非常正面的。而现阶段两岸文化交流往来还存在诸多不必要的限制。比如,台湾当局对大陆入岛办活动审查十分严格,也不鼓励台湾有关方面到大陆举办活动,“这是一种障碍,希望台湾能够放宽一些,在两岸文化往来的法规上作出调整。”

  尚洁梅也表示,“民间办活动规模不太能够做大,每次组团也就30个人左右。而到大陆办一些重要展览,或者大陆的书画家想要在台湾大规模办展,兹事体大,还是官方做比较好。”

  尚洁梅举例说,2006年台北市美术馆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合办“1978年之后中国的写实油画展”,基本上是官方的馆际交流模式,大陆的作品送到台湾来,台湾的作品也送到北京展览,经过一两年的策划,效果非常轰动,希望未来这样的活动可以多一些。

  江岷钦认为,两岸同文同种,具有共同的记忆和共同的基础,不管是文字书写,还是艺术欣赏,两岸的文化交流比起其他地方要容易许多。交流的平台早就建立,这是先天的优势。

  “但是,这一优势却没能完全发挥。”江岷钦说,台湾在过去的8年里,一些政治人物为了获取自我的政治利益,筑起文化高墙,让文化无法顺畅交流,违反了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透过政治意识形态的梳理,将有更多人认识到,不受政治利益拘束,更能从文化交流中受益。“两岸文化交流势不可当,是正面而乐观的。”

  江岷钦认为,两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阻隔,在既有平台之外,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过去两岸文化交流基本上还是自下而上的草根交流,规模小,尚未得到全面的发展。未来有必要掀起盖头来,开大门、走大路,让潜水艇式的文化交流浮出水面来,朝着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应该降低文化交流的门槛,给文化人、文化事务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实现两岸文化交流正常化、制度化。”

  期待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协力合作

  在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之际,许多人捕捉到了一些新信息:大陆房地产界多名知名企业家21日赴台参访,其中对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也颇感兴趣;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于4月28日在杭州举行,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等人将亲临动漫节现场;第十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将于5月在福州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创意产业创业计划大赛成为一个看点……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趋势下,两岸的文化交流应该超越目前的交流形式,具体升级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协力合作。”江岷钦认为,过去20年,两岸文化交流持续在同文同种的基础上进行,无论是传统文化抑或流行文化,交流的成果不可不谓丰硕,已然在两岸之间架起桥梁,协助两岸人民相互了解与彼此融合。在这基础上,两岸应该携手共创文化产业,这样不仅能在产值上创造两岸经济共赢局面,而且能在文化上创造中华传统的文艺复兴。

  两岸携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当其时。很多人注意到,马英九提出,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扶植文化产业的创投、研发、品牌建立及国际流通,刺激原创能力,建立国际品牌,譬如歌仔戏、布袋戏、南北管等传统本土艺术;设置“台湾电影中心”全力推动台湾的电影产业,成立“公共电视闽南语制作中心”及专属频道;培育本土文化优势,以文化创造“和平红利”,等等。

  而江岷钦也看到,大陆2001年正式将文化产业纳入“十五”计划纲要,并发表了《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这一连串的积极作为,不但明确地宣告了大陆已将文化产业列为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而其丰硕的产业成果,也促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大陆视为全球五大文化产业高度发展国家之一。”

  江岷钦认为,在全球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浪潮中,大陆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暨2010上海世博会,能不能在文化产业上,成功地展现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的能力,将是全球瞩目的焦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把台湾的创意理念、行销网络和大陆的文化底蕴、人力资源相结合,可以共同打造文化上的国际品牌。”尚洁梅说。

  江岷钦说,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蔚为世界风潮,全球各地都在政府的政策引领下,积极结合企业与民间团体,期望能在新一波的全球赛局中,以文化竞争力取得制胜先机。“具有共同深厚传统中华文化的海峡两岸,实在没有理由不密切携手合作。”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杨云涛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