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九日电 题:周明含泪忆柏杨
中新社记者 耿军
柏杨病逝的噩耗传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前副馆长周明悲痛万分。“我和柏杨的最后一面,现深深地定格在脑海里,那是他头也不回、举起右手向我挥别的背影。”周明含泪向本社记者回忆他最后一次在台北看望柏杨的情景。
二00六年十二月,周明第四次踏上宝岛台湾,“这次,我是执行一项特殊的使命,在台北举行柏杨先生赠送我们中国现代文学馆五十六箱、上万件的书籍、手稿、文物的捐赠仪式。”
同年十二月十三日,从北京抵达台北才十四个小时的周明,专程前往位于台北县新店市山谷中的花园新城揽翠大厦柏杨先生的寓所。“安卧在床上的柏杨插着鼻胃管”,周明回忆到:“他一看到我就说:‘应该我去接你,可惜我身体不能走动啊。’他问我住在哪里,并说我应该住在他家里。因为以前我来台北开完会后曾在他家住过,他们夫妇待我亲如一家人。”
记者曾在柏杨的卧室内见过一幅牡丹图,上写:“柏杨、香华伉俪清赏。周明赠。一九八九年国士画。”
谈及此,周明说:“我是陕西人,我曾请人称‘长安牡丹王’的罗国士绘制此画赠送柏杨夫妇。柏杨的夫人张香华曾感叹:‘一九八七年我和你在香港相识,次年你和柏杨见面。我们有近二十年的交情啦,这幅画我们挂在卧室,是因为我们有近二十年的交情啦。’”
十二月十五日,柏杨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献手稿、藏书、文物仪式在柏杨先生的寓所举行。柏杨夫妇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珍贵文物文献资料,是柏杨先生数十年创作的心血和结晶,共计五十六箱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五件。张香华在台湾报纸上撰文说:“周明与我们夫妇相识逾二十年,相当熟知柏杨的写作历程,加上中国现代文学馆新开甫六年,硬件设备如温湿控制系统都非常新颖,值得信任,又有国家的全力支持,馆藏与研究推广条件符合国际水准,柏杨考虑过后,决定将这批文物交付旧识。”
“在捐赠仪式上,我向柏杨先生颁发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入藏证书和纪念品。纪念品是以著名作家巴金的手印制作的铜铸品。”周明回忆说:“当时,柏杨先生坐在轮椅上,用他宏亮的声音说:‘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都使用的是华文,都是中国人!’”
“十二月二十日下午,我前往柏杨先生家中,向他告辞,因为第二天我将离开台北返回北京。当我走到他的床边向他告辞时,不料,他示意夫人张香华给他穿上衣服坚持要到客厅和我说话。于是张香华扶他起身,给他穿上衣服,围上围巾,同护理工一起用轮椅把他推到客厅。他一开口便说:‘这件事,是我们俩的缘分,我是不动摇的!你也看到了,这几天台湾的报纸,有人不赞成我把手稿捐赠给大陆。’”
周明说:“我们谈了很久很多话。柏杨给我印象最深的话是说:‘希望大陆的同胞多来台湾走走,能对台湾增加好印象;希望台湾的人也多到大陆去看看,增加对大陆的好印象,多交流,就会慢慢和谐起来。等我病好了,我还想回大陆呢!’”
回忆那天告辞时的情景,周明的泪水夺眶而出,“我请他先回卧室。他的眼睛湿润了,而我也同样落泪了。他坐着轮椅进卧室,忽然他背着身举起右手向后挥摆,是表示再见,却头也不回。背影,那柏杨老人的背影深深地印记在我的心中。”
二00七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周明含泪告诉记者:“柏杨闻讯,托友人代给我一页纸,上面有颤抖的手写下的几个字:‘回家的感觉真好’。”
[ 责任编辑:阳艳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