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3月29日电(严利人 严峥)一年好景在清明,闽台民俗卷薄饼。在闽南、台湾和粤东地区,千家万户历来有在清明期间卷薄饼的习俗,一家人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卷薄饼吃。如今,制作精细、四时咸宜的薄饼,成为这一带的传统风味小吃。
清明卷食薄饼的由来有不同的传说。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同安县人李春芳的孙女嫁给金门人蔡复一。蔡公务繁忙,夫人将鱼、虾、猪肉切丁,与香菇、冬笋、胡萝卜、豆干丝等拌炒煮熟,用面粉制皮,卷起这些馅料,让蔡公边办公边当饭吃,方便又可口。因为饼是老婆做的,人们叫“婆饼”。几经改制,婆饼之皮由厚而薄,谐音雅化为“薄饼”。
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黏糊状,在加热的平底锅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及豆芽、韭菜、笋丝等熟料混合成的为咸馅;用炒熟的花生米碾碎加糖、葱等为甜馅。用薄饼皮将馅卷成筒状,再在薄饼表皮上蘸抹上可口的酱料即可食用,吃起来喷喷香。
薄饼亦称饽饼、春饼、春卷、润饼。据史料记载,漳州地区的《清明节竹枝词》云:“三月三日天气长,祖祠祭罢共称觞。豆芽葱韭兼春笋,好卷新煎麦饼香。”清咸丰年间台湾诗人陈维英《清明竹枝词》云:“清明习俗本相同,祭祖由来是古风。春饼几家凭应节,纸鸢偶或幌高空”。连横的《台湾通史》卷二十三《风俗志·岁时》篇曰:“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人谓之三日节,祀祖祭墓。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谓之尝。尝,春祭也。祭之饽饼,治牲醴,挂纸钱,归乃食之。饽饼以曲为衣,内裹蔬肉,炸油者谓之春饼。”可见,闽南与台湾两地清明卷食薄饼的风俗是相同的。
[ 责任编辑:阳艳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