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与安溪茶同根同源,希望两岸茶业界能展开新一轮传艺互动,让我们茶商茶农赚到更多钱。”获悉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泉州举行,阿里山的茶商许小姐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此次台湾茶业界组织了当地知名的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木栅观音、阿里山高山茶参加茶博会,一下子占据了近50个摊位。参展的样式品种以及规模居于历次两岸交流之最。许小姐说,虽然她脱不开身没法到泉州观摩茶博会的盛况,但她希望明年能有机会到安溪看看“中国茶都”的茶叶市场,向同行请教,争取有合作的机会。
此次泉州老年大学艺术团访台交流,赴阿里山途中,艺术团在许小姐的店中休息,她热情地泡茶招待大家。高山茶汤色浓,入口醇厚,别有风味,很多游客争相购买。许小姐乐得眉开眼笑,她说难得碰上懂茶喜欢茶的行家。
艺术团来到阿里山顶时,卖茶的王茗师傅向大家介绍了高山茶的制作工艺。他说这沿袭了安溪铁观音的做法。王师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台湾茶二百年前从福建传入的来历,他说两地茶缘深厚,郑成功开台后多次移民,大量泉州人入台,促进了台湾茶业的兴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谋生手段。那为什么台湾茶的品质与安溪等原产地有所不同呢?王师傅说,这与水土有关,也与茶叶品种的改良演变有关。再好的品种经过几代的演变也会退化。同时台湾茶业界受日本茶艺影响明显,近年来台湾茶业界与韩国、日本茶业界交流频繁,这也使得台湾茶风味发生了很大变化。王师傅一番话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问。难怪安溪近年来大量引进台湾的软枝乌龙、翠玉、金萱等茶叶品种,这实际上是反过来借台湾茶品种来改进安溪茶。正是两地这种双向交流,互帮互促,使得海峡两岸茶产业得以共同繁荣。艺术团的庄晏成团长告诉王师傅,台湾很注重制茶技术革新,安溪茶业界虚心求教,引进了1000多台套的台湾包揉机、除湿机、烘干机。同时在冰红茶、茶餐等茶饮料、茶叶延伸产品方面,台湾也很值得泉州茶业界学习。
阿里山上卖茶的摊点有十几摊,这些摊主看到我们在谈茶都纷纷围了上来。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类似的忧虑:一是喝茶的人少了。他们向记者出示一份台湾茶业界的调查材料:1990年35岁以下的人喝茶的达78%,而2006年已降为45%。二是茶叶价格上不去。台湾茶叶种植面积达18600多公顷,年产量19800多吨,就业人口9万多人。但由于喝茶的人减少了,其上等级茶价格每斤只在人民币500元左右,茶商茶农利润都薄。听说泉州喝茶的人多,优质茶每斤如今可卖两三千元,这些茶商都十分羡慕。三是台湾的茶艺、茶文化未能形成体系,未能普及开来。而这三者实际上是有机联系,互为一体的。当泉州乡亲告诉他们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在泉州举行的消息时,这些茶商都很高兴,希望通过记者表达他们加强与泉州茶业界合作的意愿:希望安溪茶商能传授茶艺,把茶文化带到台湾去,让更多台湾人加入“吃茶一族”,促进茶业的再度繁荣兴盛。
[ 责任编辑:董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