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交往六十年 两岸体育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

2007年11月15日 12:54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新网11月15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日前发文指称,台湾运动员第一次出现在祖国大陆,可追溯到一九四八年,距今恰好六十年。原文摘录如下:

  势如水火的岁月

  一九四九年之前,中国一共举行过七届全国运动会,一九四八年五月,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前,在上海的江湾体育场举行了最后一届。各省市军警和海外侨胞共计五十四个单位、二千六百七十七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台湾省也组织了一百一十二名男女运动员参赛,多数是岛内少数民族。这是自台湾光复以来,第一次回大陆参加大型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台湾省代表队第一次与其它省份的代表队在同一国家的架构下,竞逐体育。

  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新中国于一九五九年在北京开始了全新的全国体育运动会,规模空前,甚至前苏联、前东德、法国等二十四个国家和地区都派出体育代表团和军队体育代表团参加开幕式。但是,从那之后,再也看不到来自台湾的运动员参赛,两岸体育交流对内完全断绝,对外则一直是势如水火的状态,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举办奥运会,就邀请大陆代表中国参加,轮到资本主义阵营国家举办,则邀请台湾代表中国参加。

  全运会上的台湾队

  一九七一年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建交的大门,也给中国体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那之后,体育外交成为了体育工作的重心。

  在叩开美国大门一周年时,晚年毛泽东迫切地希望能打开国共之间僵锁了几十年的门,体育机构仍作先锋,他指示:体育部门要主动邀请台湾运动员、教练等到京参加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亚运会选拔赛、全运会等;对应邀回国参加比赛的旅日、旅美等台籍同胞热情接待;并召开座谈会、联欢会阐述中共的政策。

  到一九七五年的第三届全运会,终于“请”来了台湾代表团。当时,台湾省体育代表团共二百七十九入,其中运动员一百九十人。他们是由台湾省和居住在大陆的、港澳的、旅居海外的台湾省籍的运动员组成。

  一九八零年四月十三日,在美国圣安东尼皇家学院的邀请赛上。来启大陆和台湾的田径选手进行了三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同场比赛,开创了曲线交往的先例,实现了两岸体育交往中“零”的突破,时任台北田径协会秘书长、世界女子二百米和二百米栏记录创造者,被称为“亚洲羚羊”的纪政无限感慨地说:“这是一次真正的改变。”

  奥运模式之后

  大陆和台湾运动员真正意义上的同台竞技则出现在一九八四年的美国洛杉矶。一九七九年底,国际奥委会表决通过了大陆与台湾参赛的“奥运模式”,即分别以“中国奥委会”和“中华台北奥委会”的名称参赛。

  在六十公斤级举重比赛中,获得金牌的大陆选手陈伟强,与获得铜牌的台湾运动员蔡温义同台领奖,他们相互握手祝贺。在领奖台上,换了谁这都是一个起码的礼节,但这个场面却令众多电视机前的大陆观众感动不已,简直让人感觉祖国统一就在眼前了,这也成为大陆当年评出的“十大体育新闻”之一,那张握手的照片在大陆、台湾以及华人世界被广泛转载。

  除了洛杉矶奥运会,一九八四年九月份,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一九九零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台湾当局破天荒地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已经阔别亚运会十多年的台湾积极准备组队参加。这是整个二十世纪里,第二次真正由台湾方面组队来到大陆参加大型活动,与一九四八年不同的是,上一次参加的是全国运动会,而这一次则是全亚洲的运动会,中国运动员在同一国家架构下竞逐体育的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

  回归民间

  二零零一年,台湾篮球联赛冠军新浪队脱离台湾CBA,参加大陆联赛,这是两岸体育交流历史性的二个选择。第二年,WCBA开战,台湾著名篮球女运动员钱薇娟加入北京首钢队更成为轰动新闻。这位前台湾国泰女篮队主力前锋,曾连续十年获得本土冠军,并带领“中华台北队”多次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虽然二零零三年三月,在大陆CBA连赛征战了两个赛季的新浪队因为面临财务问题及保级命运,而选择重回台湾;而二零零四年,已经成为首钢队队长的钱薇娟也重新回到台湾,但这类远离政治,纯粹体育化的民间行为所带给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经验迄今为人称道。

  “政治的归政治,体育的归体育”,在两岸关系长期紧张,政治互信不足的情况下,这个口号看似一厢情愿,但历史证明,它曾经是,未来也应该是台海两岸交流正常化的一条民间快捷方式。

  二零零八之后,会是台海两岸体育交流的一个转折点吗?人们有理由期待。(田磊)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董洁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