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商汉视点:两岸交流是民族进步标志

2007年11月13日 09:48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没有一种政治力量能够阻挡历史的进程。即便在今天,台湾岛内充斥着政治上的吊诡和荒诞,两岸仍然在高涨的经济发展动力和热情往来中,迎来了两岸开放交流的第20个年头。从1987年11月,第一批台湾同胞理直气壮地登上大陆土地开始,再到1992年大陆同胞也得以正式走进台湾。20年间,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频繁穿梭于这两块相互尘封了近40年的土地。

  尽管从数量级来看,20年以来往来大陆和台湾的民众,甚至不及几年中出国旅行的国人数量,但是相比过去近40年却有着迥然的变化。自1979年到1987年10月,台胞来大陆人次仅4万余次,而大陆赴台湾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再描述那个曾经冰封的海峡,但我们却可以体会到解冻前后的民族进步。

  两岸交流的发展,是整个中华民族政治进步的标志,尤其是台湾政治突破坚冰的标志。内战岁月所遗留下来的那些政治痕迹,实际上是这个民族进入现代化之前的一次思想和权力冲突。得民心者胜,而推进现代化者亦胜。现代化同样也会给民族政治带来积极的正效应,两岸交流的恢复,也是这种正效应的必然结果。从历史的角度做一个马后炮般地猜想,我们甚至可以说,两岸交流在两岸对峙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未来的必然,而问题只是时间有多长。

  两岸交流的发展,同时也给两岸经济、文化带来了新的福音。如果说自1949年开始,北起基隆、南至高雄,片帆难渡的历史造成了台湾当局向自己的故土关起的大门,无疑是另一种形态的闭关自守。那么两岸交流的回复,在经济和文化上形成的回归是确定的。实际上,截至今年9月底,两岸累计贸易总额已经达到6933亿美元,水果、蔬菜、水产品往返两岸,旅游者纷至沓来。人们甚至不用担心听不懂彼此的语言,那是同源同种的乡音。

  而战火带来的心灵创伤,也会随着政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回归逐渐愈合。尽管有许多老人带着遗憾魂归离岛,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父兄不能相见,夫妻不能聚首,家庭不能团圆。那些战火中的仇恨,早已消弭为历史的恩怨。当连战、宋楚瑜作为政党领袖、民族同胞、对手后人登陆的时候,民族心灵的变化只有用今天的时空,才能够描述全部。

  20年不是一个里程碑,因为身处历史变革中的人,永远也无法给历史一个清晰的结论。甚至在下笔的这一刻,源源不断的交流仍在升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亲身经历历史的每一个片断中,写下一个没有遗憾的注解。虽然此刻我们还忧虑于台湾岛内的风云变化,但是总有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会生长在拥有共同历史的海峡两岸。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周选彬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