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两岸交流20年:从王杰到周杰伦 鲁迅们终“解禁”

2007年11月13日 09:46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无法归根的逝者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陈小炉发自北京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同姜思章和周纯娟一样幸运。

  1962年1月24日,著名诗人、书法家于右任在台湾作歌:“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其乡思之苦,溢于言表。老人1964年仙逝,没能等到1987年。

  1987年,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在台北病逝。曾移居美国并取得长期居留证的梁实秋,始终没有加入美国籍。他晚年回到台北,写了不少怀念故乡的散文,寄托自己对大陆的眷恋。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是1987年的11月3日——台湾入出境管理部门开始正式办理台胞赴大陆探亲登记后的第二天。

  1990年8月30日,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台北病逝。当时,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钱穆先生在大陆的家属无法赴台奔丧。而早在1986年,钱老就曾在《联合月刊》上发表题为《丙寅新春看时局》的文章。他说,就中华民族文化前途之大原则大理想而论,则大陆与台湾终必统一,更应是——和平统一。今天,钱老的著作已经在大陆出版,成为两岸历史领域研究的宝贵财富。

  另一位为大陆民众所熟知的,是陈立夫先生。

  1988年,这位国民党元老联合32名党内中评委提出了有关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提案,其中明确表示:“中国之统一为海峡两岸及海外全体同胞之共同愿望,故仅为时间问题”。1989年5月28日,陈立夫在祝寿茶会上祝愿说:“希望大家都能回到大陆……到那时,你们再替我过生日。”但遗憾的是,陈立夫最终没能成行。他无奈地对媒体说:“是‘三不政策’让我回不去。”

  2001年2月,陈立夫在台中逝世,享年101岁。而他在逝世的前一年,还曾与梁肃戎联署提交“国共第三次合作,共议和平统一案”,其中第一条具体建议,就是后来由连战于2005年实现的率团访问大陆。

  从王杰到周杰伦

  没有1987年的两岸开放,我们不会听到下面的名字:齐秦、费翔、琼瑶、三毛、古龙、柏杨、李敖、朱德庸、几米……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陈小炉发自北京 2007年末,台湾娱乐圈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周杰伦(人称“周董”)的贺岁电影《灌篮》,已开始在大陆地区进行宣传。在这样一个年代里,周董可以上午出现在台北101,下午出现在香港铜锣湾,第二天又出现在北京东方新天地。如果忙不过来,他还可以通过视频连线,与大陆的“粉丝”们交流。

  相比之下,周董的台湾歌坛前辈在20年前所经历和感受的,却是另一番状况。

  台湾音乐时兴大陆

  1987年,一位叫王杰的台湾青年歌手,被著名音乐制作人李寿全发掘,推出首张专辑《一场游戏一场梦》。同年,潘美辰获首届台湾青年创作歌谣比赛创作组优胜奖。也在那一年,已经出道的齐秦,接连推出了《冬雨》和《狼Ⅱ》两张专辑。

  而同样在1987年前后,大陆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到台湾的流行音乐。那年笔者即将上初中,居住的那个山区小县城里已经开了几家“磁带店”。由于粤语歌还没有时兴,贩售的几乎全是台湾流行音乐。感觉是一夜之间,小城里的年轻人开始在大街小巷哼唱起了《跟着感觉走》。会唱两句王杰、童安格、齐秦以至后来最风行的“小虎队”的歌,成了时尚的通行证;如今看来印刷得很劣质的台湾明星海报,当时迅速贴满了多少少男少女卧室的墙头……

  回过头看,1987年刚刚出道的王杰,当时大概想不到自己没几年就火透了大陆,潘美辰也不会想到“给我一个小小的家”,会在大陆许多人的记忆里歌咏那么多年。想不到的还有很多:苏芮、蔡琴、赵传、齐秦、王杰、童安格们,大概都想不到20年之后,已经淡出舞台中央的他们带着那些老歌来到大陆,在那一场又一场怀旧版的演唱会上,多少已是中年的大陆歌迷流着热泪与他们高歌;如果在20年前,两岸的人们大概也想不到20年后,大陆的“超女”会热到台湾,台北音像店的货架上,摆着李宇春、张靓颖的最新CD……

  1987年,还有一位台湾歌手不能不提,他就是费翔。在那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这位高大英俊的台湾小伙子又跳又扭地唱了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这对于费翔来说,无疑是个惊人之举,他因此成了首位回到祖国大陆、并上了央视“春晚”的台湾歌手。两年后的1989年,费翔在大陆的12个城市举办了63场演唱会,场场爆满,据说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虽然在拥有10亿人口的祖国大陆一夕成名,但在当时台湾的政治氛围下,费翔此举却曾被视为严重的“叛逃”。而据说之前,中央电视台曾邀请费玉清前往北京演唱《一剪梅》,当时费玉清以“政策未开放”的理由婉拒。

  两岸影人开始携手

  1987年前后在大陆热起来的,远远不止台湾的音乐。

  那年9月,台湾制片商公会要求当局重新考虑修正或废止关于不准大陆影片进口的旧法令。不到一年,由大陆著名导演谢晋执导、台湾影星林青霞主演的电影《最后的贵族》于1988年7月开拍。这是近40年来,大陆与台湾电影同行银幕上的首次合作。

  20年后的今天,两岸合拍影片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业态。以两岸分合为大背景的《云水谣》,还在今年10月27日一举夺得金鸡奖中的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并将代表中国内地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部影片的亮相,同样与20年前两岸开放的大幕拉开息息相关。那年,影片的女主角徐若瑄和李冰冰都还在上小学,一个12岁,一个11岁。

  而1990年12月10日,由湖南电视台协助台湾怡人传播公司拍摄的、根据台湾作家琼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六个梦》的前三部《婉君》、《哑妻》、《三朵花》,开始陆续与大陆观众见面。琼瑶阿姨的“催泪弹”自此以电视剧形式风靡大陆,随之而来的《庭院深深》、《梅花三弄》以及《还珠格格》系列,更是掀起一波波琼瑶热。甚至在近20年后的今年夏天,《又见一帘幽梦》还再度唤醒琼瑶迷的记忆。

  鲁迅们终于“解禁”

  还是1987年。台湾省编译馆表示将“有限度”地将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大陆作家作品,纳入中小学文史地教材,“让这一代的青年更了解近代大陆的变化”。

  很快,1989年10月,由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印刷发行的《鲁迅全集》上市。在台湾,阅读鲁迅作品曾经是可以被作为“政治犯”、“良心犯”判刑的。鲁迅、巴金、冰心、茅盾的书籍,当年只在一些大学边上的地摊上悄悄贩售,如今鲁迅们终于“解禁”,堂而皇之地上了书架。

  而与此同时,在大陆的年轻人圈子里,三毛、古龙、琼瑶的小说和余光中、席慕蓉的诗集开始流传,甚至还在20世纪90年代末掀起一股台湾作家作品出版热。其后就更有了“柏杨热”、“李敖热”,还有白先勇、龙应台、李昂,再后来是痞子蔡、刘墉、蔡智忠、朱德庸、几米……

  大陆台商:被捆绑的传奇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陈小炉发自北京 在两岸开放交流的1987年,如今赫赫有名的王永庆、郭台铭、张荣发、许文龙等大台商,实际上都已经功成名就。所以,1987年并非他们发家的开始。甚至连在大陆的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也不是在1987年创办的——它早在1983年就落户厦门。

  但1987年的两岸开放交流,对于王永庆们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台湾经济于上世纪70年代起飞,80年代创造出“亚洲四小龙”奇迹。但1987年台湾股市遭遇股灾之后,尤其是到了90年代,台湾经济遭遇结构性的发展瓶颈,传统产业首先受到冲击,其后又由于自身市场格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不可避免的弱点,整体产业都面临困境。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就在这样一个时候,以王永庆为代表的台商在大陆找到了着力点,让他们的事业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0年间,当台湾经济“四小龙奇迹”光环渐渐褪去,大陆台商写就了台湾经济新的传奇。如今,台商的脚步已履及大陆东部沿海至内陆省份,从海南到东北,西藏、新疆、内蒙也不乏他们拓展事业版图的努力成果。

  但20年来,经历了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和陈水扁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两岸经贸合作松绑的诉求始终未能实现;20年过去了,为台湾经济作出重要且关键贡献的台商们,注定要被台湾当局的意识形态桎梏所束缚,成为“被捆绑的传奇”。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周选彬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