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台湾各界眼中的海西:海西发展不是简单说ME TOO

2007年10月30日 16:24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美丽的高雄港,游船穿行于水面上,密密麻麻的货柜和吊臂,沿两岸静静铺开。记者眼里的海港美景,在黄铭看来却难掩落寞。

  “高雄这边出去的集装箱量,曾占厦门港总吞吐量的1/3强,现在却不到10%。”作为长荣海运一名老职员,黄铭见证了10年来两港实力的此消彼长。他转头望了眼略显安静的港内,告诉记者,由于受两岸不能“三通”和产业外移等影响,高雄港的吞吐量在2004年达到高峰后就止步不前。相较之下,厦门港的发展却突飞猛进,去年已升至全球第22位。

  “高雄,曾经的世界第二,已被上海和深圳挤到了世界第六,也许厦门港也会很快挤上来。”他幽幽地说。

  黄铭对厦门港的赞誉可能偏高,但海西这几年的迅猛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台期间,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在台湾传统产业不断衰退的同时,海西,对岛内产业界来说,已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符号,而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具象。

  “就是有那么一股亲切感”

  我好几次跟企业讲,台湾的软件公司要来大陆发展,福建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丘昌其都要求在厦门企业工作的台籍员工返台全部改走厦金航线。“时间金钱都至少省一半,何乐而不为?”他说。

  丘昌其是厦门华信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投资人。“华信12年前投资厦门,海沧大桥、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等一些厦门的重点工程,我们都参与了”,丘昌其言语中充满了自豪感,“当初看中福建不为别的,就是有那么一股亲切感,气候差不多,大家又都说闽南话。”

  亲切感给丘昌其带来的是滚滚财源,华信的厦门市场占有率已逾30%,三年前他在同安又成立了家混凝土公司。

  丘的另一个身份是台湾知识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做的是岛内目前火热的技能培训。他现在正准备与厦门软件园合作,开展软件培训。“这是很大的市场,我在厦门的第三家公司已经在注册了。”他说。

  同样是这股亲切感,让王忠正不断带着企业家来到海西。祖籍漳州龙海的王忠正,是台湾中华资讯软体协会理事长。早在2005年,协会就组织了15家台企造访福州软件园,之后往来更加频繁。

  他先后到过福州和厦门的软件园,“在福建和在台湾的感觉没什么两样,两个软件园区都很完善,我好几次跟我们的成员企业讲,台湾的软件公司要来大陆发展,福建是最好的选择。”他告诉记者。

  不仅是经常往返的台商,即使是未曾到过福建的人,对海西也有莫名的亲切感,年近七旬的黄博治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个。黄先生是台湾机器工业同业工会理事长。

  听说记者来自福建,黄先生立马自报家门说祖籍泉州,还直叹没有机会回去寻根,并开起自己高鼻子的玩笑,“泉州三百多年前有很多波斯人,台大有个教授回泉州看祖上墓碑,发觉上面是波斯文,才知道自己有洋人血统,我这鼻子这么高,说不定祖上墓碑也有波斯文。”

  “海西是个大利基”

  海西有极大的潜力,具备大区域经济的典型特征,它突破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的三极竞争,前景无限。

  如果说投资是一桩婚姻,那地缘的魅力,仅止于初次见面的好感而已。婚姻成败还系于海西的内功,也就是海西的自我宣传和海西的发展后劲。

  “海西要喊得更大声点儿。”张平沼很坚定地告诉记者。洪亮的声音,很难想像是从他那不到1.60米的身躯中发出来的。身后办公室大玻璃窗外,台北101大楼(共101层,508米,是目前世界已建成楼宇中的第一高楼)仿佛就在跟前。这里是信义区,台北的豪宅区,公寓楼的价格是至少40万新台币/坪(1坪为3.3平方米,每平方米约合人民币3万多元),据说台湾首富郭台铭在这儿就有一套三百多坪的房子。

  张平沼的头衔有12项之多,其中一个是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他说,虽多次到福建,但对于海西,仍没有很深刻的具象认识。“其实,海西有极大的潜力”,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带状经济,即相邻地区优势互补,形成区域相对独立的块状经济。“海西整合了江西、广东和浙江的部分区域,具备大区域经济的典型特征,它突破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的三极竞争,如果与海峡东岸的台湾整合成海峡经济走廊,前景无限。”

  黄博治则直言海西是个利基(岛内习惯用语,指利好)。他说,珠三角、长三角虽然有很强的竞争力,但经过多年发展,已接近饱和,土地资源匮乏,劳力成本上升。“别人饱和,对福建来说就是个机会,海西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连接了长三角和珠三角,有利于承接这两个区域的产业转移,这对海西是个利基,要加油哟。”他对福建充满希望。

  “关键是让产业链完整起来”

  把这个巢筑好,打造更完整的产业链,海西将更具吸引力

  对很多台商而言,考量投资环境时,周边的产业配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产业链是否完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这点看,把这个巢筑好,打造更完整的产业链,海西将更具吸引力。

  王正青是台湾机器工业同业工会副总干事,已经两次带团来过福州。9月28日,当记者如约赶到他位于台北中正区怀宁街的办公室时,他正在泡乌龙茶。

  中正区是台北最古老的区域,台湾1885年建省时就在这个区域。透过他办公室的玻璃窗,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凯达格兰大道。

  对于产业链,他有着很深的认识,“台湾企业以前讲究从头做到尾,但现在是分工串联,每家做自己的优势项目,即使是很大的企业,自己也只做30%多,其他都交给别人。现在很流行讲‘30分钟产业圈’,就是你的配套企业都在30分钟车程之内。”

  他对福州的青口汽车城印象深刻,“像这样的产业巢就很有吸引力,可以滚动吸引下游产业不断进来。关键是要把这个巢筑好,让产业链完整起来。”

  李焜耀就是被产业巢吸引来的,他刚参加了今年的厦门“9·8”投洽会。李是台湾友达光电集团的董事长,友达是全球三大液晶面板生产商之一。

  李焜耀告诉记者,以前也到深圳、广东等地考察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厦门,友达在厦门的投资将达到10亿美元。厦门在基础设施、陆海空运输能力和光电产业基础等方面有较好综合性能。

  “不是简单说ME TOO”

  海西发展,要找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区别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在两岸产业对接中,只有找出自己的优势项目,跟对岸良性互动,海西才可有更好的发展。

  台湾工业协进会理事长李成家,已是海西的老朋友了。台湾工业协进会是台湾六大工商团体之一。这次,他组织了协进会的15名企业家代表团,第三次参加了厦门的“9·8”投洽会。

  李成家的另一个身份,是台美吾发医药生技集团董事长,两岸的生物科技合作是他关注的重点。他告诉记者,福建应该找准产业特色,及时做出结构调整。有特色,海西才能区别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有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在很多地方的产业对接都是一些传统的工业,我们是否可以找一些福建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来做对接,例如中药产业,福建这边挖掘些中药的秘方或者整合些专家资源,跟岛内生物企业做定点交流,说不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海西发展,不是简单说ME TOO(我也是),而是找出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让两岸交流有个良性互动。”他最后说。

  苏隆德也是持这样的观点,苏是台湾全球运筹发展协会的理事长,对物流业深有研究。“高雄港已呈衰退之势,但厦门港有良好的腹地优势,尚处上升期”,他很欣赏厦门港这几年的发展态势,“厦门已经不像十年前那样,很倚重高雄港,而是发展了很多的远洋直达干线,这样可以更好地跟高雄形成远洋转运和近海转运的良好合作。这是一个共赢。”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董洁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