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通讯:一个台湾女学者的“碑林”情结

2007年10月26日 07:41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新社西安十月二十五日电 题:一个台湾女学者的“碑林”情结

  中新社记者 冽玮

  今天,在台湾一些大学和博物馆中,活跃着一批从事中国历史教育和文博研究及推广的专家学者,他们置身现代化的滚滚红尘,仍专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在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任教的耿慧玲女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正在西安参加“纪念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耿教授坦言,她出生于台湾,所从事的碑志研究,可谓冷门中的“冷门”,但她痴迷于此二十余年,且颇有建树。近年主攻课题是台湾碑志,研究台湾碑志可以了解儒家思想文化如何在异地传播、融合与发展的基本轨迹。

  她告诉记者,金石学兴起于北宋,从欧阳修开始,就强调石刻可正史传之阙误,可知时政之得失,见文风之迁变,观书迹之精妙。碑志石刻除了无可比拟的书法艺术性外,还包含了大量社会民俗、道德信仰、宗法礼仪、婚姻继承、族聚迁徙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值得作多层面的探讨。

  记者看到,长发披肩,一袭绣花长裙的耿女士成为整个会场之“靓”点,她所作的论文《西安碑林收藏与台湾碑志之比较》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耿女士说,台湾现存古碑两千多方,时间跨度为四百年,基本是明清碑志,保存完好。这些碑志充满海洋文化、民族关系、开垦形态、移民问题等内容,与碑志所在的时空有密切关联,为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比如清朝时台湾原住民不识汉字,加上吏治败坏,故而碑志之立就成为台湾地区重要的公文依据。她还透露,虽然在台湾喜欢金石学的学子呈青黄不接态势,但总体而言中小学教育还是非常注重历史,列为必修课,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参观历史博物馆,写出书面心得。

  谈起收藏了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碑志三千多件的西安碑林,耿女士眼睛发亮,她表示,西安碑林称得上是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更是一座举世罕见、魅力无穷的特殊博物馆,它肩负着传承中华古老文化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核心。她说自己第一次来大陆,怀着朝圣般的心态,直接目的地就是西安碑林。在外人看来,生僻古奥的一方方碑志,她却能解读出许多鲜活的信息。

  作为西安碑林的客座研究员,耿女士显然对西安情有独钟,每每聊到此间的风土名胜,便手舞足蹈,兴奋不已。“你晓得吗?西安的醪糟很好吃,可惜带不去台湾。我把我能拿得动的剪纸啊,皮影啊、农民画啊都带回去了,那是千口称赞哦!”

  据悉,耿教授在台湾的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精心装裱的碑林拓片。她说自己就像个游泳爱好者,梦中也会徜徉在无边无际的碑“海”墨“水”之中。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董洁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