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前夕,前来闽东霞浦县三沙镇招聘短期渔工的台商陈树旺(图中),在闽东霞浦县三沙台胞公寓与这里的工作人员共进午餐,感受“家庭”温馨。近三十年来,闽东霞浦县三沙港对台小额贸易和民间渔钞交易等经营规模均居东南沿海对台经贸的前列。 中新社发 刘可耕 摄
三名顾客在位于闽东霞浦县一家台货商行选购台湾商品。近三十年来,闽东霞浦县三沙港对台小额贸易和民间渔钞交易等经营规模均居东南沿海对台经贸的前列。 中新社发 刘可耕 摄
中新社宁德九月三十日电 题:三沙,与台湾渊源深厚的地方
作者 郑长灵 张彩林 沈静
位于闽东霞浦县的三沙,距离台湾基隆仅一百二十六海里,到马祖的南竿岛只有十一海里。这里同台湾语言相通,血缘相同,习俗相近,两岸渔民常在同一渔场捕鱼作业,人员、货物来往十分频繁。
在三沙工作多年的女镇长蔡淑钰接受记者采访时感言,三沙是一个与台湾有着很深渊源的地方。
对于三沙,有这种感触,不足为怪。历史上,三沙与台湾民间贸易往来就非常密切。当地一座天后宫遗存的一块清康熙年间碑刻(康熙年间曾实行开放)官府告示,上面就有“为保护台湾来三沙港贸易的运米船的客商利益,规定不得向台湾运米船私索规费以及严禁兵役、奸民刁难扰乱贸易”的内容。这是三沙历史上与台湾民间贸易往来的重要实物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三沙对台经贸活动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两岸关系紧张,但海上两岸渔民在同海区捕鱼作业,互相交往联络、互助给养、互换物品,进行海上渔钞交易,依然建立了较好的人缘优势。
女镇长向记者娓娓道来三沙与台湾的深厚渊源:一九七三年,第一艘进入大陆的“玉祥号”台轮停靠在霞浦三沙古镇港。一九七九年,福建省政府在三沙镇设立了首个台胞接待站,率先开展对台小额贸易和渔工劳务输出业务。
近年来,三沙的对台优势与地位更加凸显:二00四年,三沙口岸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六个台货海上快运试点口岸之一;二00五年,三沙口岸又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台轮停泊维修点;二00六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在三沙镇建设大陆首个“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
“三沙人讲的也是闽南话,台胞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了家一样。”蔡淑钰说,随着台轮停靠、台胞上岸,两地往来越来越密切,与台胞通婚的也越来越多,使得两地亲上加亲,亲如一家。
来到三沙的台湾公寓,正赶上吃中午饭的时间,找到老板询问最近是否有台胞入住,公寓老板闻言指着身边正在吃饭的一个人就说,“他叫陈树旺,就是来自台湾基隆”。他们在一起吃饭,有说有笑。
台胞陈树旺告诉记者,他在三沙有很多朋友,每次到三沙来,朋友们都热情款待,并尽力帮忙,在这里跟在台湾没有什么差别。每到捕渔旺季,他都会来到三沙招短期渔工,他的很多同乡也是这样,因为三沙人同台湾人有太多相同的地方了,这里招的渔工容易沟通,而且大方、不计较、勤劳、勇敢。
走进靠近码头的三沙台贸商城,几十家台货商店,台湾香烟、台湾酒、台湾饮料、台湾饼干等各式各样的台货,吸引记者一行忍不住买了好多台湾的小商品。听店家说,不管是来到三沙的外地人还是当地人,都爱到这里来买东西。
近年来,台胞来三沙避风修船、海上经商者不断增多,使三沙成为福建对台贸易的一个重要口岸。据统计,今年一到五月台轮进靠三沙港近五百艘,对台渔工劳务外派业务六十五艘三百三十六人,对台小额贸易呈恢复性增长。
而获准设立的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已在三沙开辟台湾水产品“零关税”进口先行先试区和对台小额交易先行先试区,有八种台湾水产品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由此进入大陆市场,彰显了三沙对台交流合作的广阔前景。
[ 责任编辑:阳艳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