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厦台经贸热 台湾已成厦门市第三大贸易伙伴

2007年04月19日 13:01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两岸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厦门人随时都能在大卖场买到新鲜的台湾水果。(资料图片/梁伟 摄 )

     厦台一水之隔,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自古贸易往来方便快捷。改革开放以后,两岸经贸“破冰”之举屡屡自厦开创。近来,厦台经贸更是亮点纷呈,已经成为两岸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回顾历程,市贸发局有关负责人称,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台湾逐步开放对大陆商品的间接进口限制,厦门经济特区经香港转口、转运到台湾的出口商品大量增加,对台出口产品从初期的中药材、土特产品发展到水产品、食品及其他轻工日用消费品、大宗农工原料商品等。而随着大量的台商到厦门投资设厂从事加工贸易,这些企业的机器设备以及部分原材料都来自台湾,从而使得厦门对台贸易在特区的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1996年,厦门对台进出口贸易突破10亿美元大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厦门对台贸易额曾经占了全市对外贸易额的1/4左右。随着海峡两岸加入世贸组织,市场进一步开放,两岸贸易关系更趋密切,厦门对台贸易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06年底,厦门市对台进出口总额202.33亿美元,其中,出口29.37亿美元,进口172.96亿美元。目前,台湾已成为厦门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市场,第六大出口市场。

     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反响巨大

     2005年8月1日,大陆开放了18种台湾水果“登陆”后,市贸发局根据经营者需求提出把厦门口岸打造成台湾水果进口集散地的目标,并联合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厦门成为台湾水果进口口岸,积极培育“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

     一时间,厦门海关、检验检疫局等口岸部门纷纷开辟“绿色通道”,对台湾水果“特事特办”,营造良好的口岸环境。在市贸发局的积极引导下,厦门中埔果品批发市场和企业抓住新机遇,建成5000平方米台湾进口水果交易专区、350平方米的进口水果集中查验场、1300立方米保鲜冷库,以及建筑面积达10862平方米的台湾水果商务大厦。

   2006年4月8日,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正式揭牌。继而,厦门又以一年免租金的优惠条件吸引台商经营台湾水果业务。此外,厦门又制定扶持厦门成为台湾进口水果集散地的政策和措施,继续实行每吨1000元的进口奖励措施,对经营场所、冷库及查验场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进行5年的贴息。为了协助台商开拓大陆市场,市贸发局还组织台商和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赴武汉等地,与当地水果批发市场和经营者进行对接,鼓励其从厦门进货。

     目前,厦门市台湾水果进口发展态势喜人。2006年,共有481吨台湾水果在厦“登陆”,销往大陆市场,比上年增加一倍多。今年一季度,厦门市台湾水果进口量已超去年全年,厦门口岸共进口台湾水果15批、545吨、50.5万美元。

     “海峡牌”展会商机无限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厦举办的系列经贸展会都冠以“海峡”名头。市贸发局充分利用在厦举办的“台交会”、“食博会”、“礼品展”、“体博会”等展会平台,做好对台文章,扩大对台交往,取得明显成效。

     由两岸携手在厦举办的“台交会”,是祖国大陆最早的由两岸共同主办,以拓展对台出口为主的大型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两岸业界十一年共同浇灌,“台交会”已成为两岸机电业界携手合作、共同开拓全球市场的重要平台,为促进两岸经贸和文化等多方面交流与合作、推进两岸实现“三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周圆满落幕的第十一届“台交会”上,参展企业达到了700多家,展位总数达1670个,参展企业数和展位数均创历史新高。

     2006年6月份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厦门)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专门设立台湾农产品展区,展位达到了96个,展品860多种,参展、参会的台湾相关农会、农业合作社、农产物流等团体和企业50多家,专业台商近300人。

     2006年10月举办的第四届“厦门礼品展”上,台北市手工艺品同业公会组织台湾专业厂商20多家前来参展。

     今年3月底举办的“2007海峡两岸体育休闲用品博览会暨首届中国厦门国际健身器材展览会”(体博会),除了台北市体育用品商业同业公会继续共同主办外,台湾区体育用品工业同业公会还应邀参与协办, 台北市体育用品商业同业公会和台湾区体育用品工业同业公会组织了二十多家台湾的体育用品企业参展,台湾体育用品展示区展位规模30个。

     “两门”经贸交流日益密切

     “厦门金门门对门”。多年来,市贸发局一直致力于扩大厦门与金门之间的经贸往来。如今,“两门”商务往来密切,贸易商品品种也不断增加。

     新鲜的蔬菜、优质的大米,金门对厦门的农副产品需求迫切,但需求总量少、品种多。为此,市贸发局积极推动双方进行沟通和洽谈,在具体操作上达成共识。最终,由夏商农产品集团组织供货、出具农残检测报告单,推动对金门蔬菜出口工作步入常态化。2006年,厦门向金门正式出口蔬菜18批,20船次、214吨、4.8万美元,受到金门百姓的极大欢迎。此外,市贸发局还根据金门县商业会提出的需求,积极争取商务部对我向金门出口大米的支持,但由于台湾方面征收高额调节金而暂时无法运作。

     为了解决台资企业零配件、原辅材料和台胞所需生活品透过“地下邮政”登陆这一问题,市贸发局牵头组织海关、国检、边防和大嶝市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进行调研,提出了用货物贸易方式加以解决的方案,并采取简化手续、灵活运作的具体运作办法。目前通过小额贸易方式的运营已较为正常,2005年台货小件物品进口194船次,重量784吨,货值96万美元。2006年台货小件物品进口450船次,重量2233吨,货值243万美元。

     成功组织厦门企业单独赴台办展

     登岛办展,开拓台湾市场,一直为厦门企业所热望。经过市贸发局一年多的精心策划,2006年12月31日,厦门市外经贸企业协会与台湾相关机构在台北世贸中心成功举办了“两岸建筑建材暨产品展”。

     这次展会是厦门第一次单独组织企业上岛举办展览,也是大陆建筑建材及室内装饰行业首次在台举办的专业展,也是迄今为止大陆在台湾本岛举办展位规模最大的货物贸易展,厦门共有40家企业参加,设立标准展位100个。

     为开拓台湾市场,市贸发局每年都组织多个经贸团组,赴台进行经贸洽谈和推销活动,有力地推动厦台两地的经贸交流和往来工作。2006年6月下旬,组织12家企业赴澎湖参加福建省政府举办的“首届福建优良家庭用品礼品展销会”;12月下旬,市贸发局组织了相关部门和企业到台湾进行考察、访问,考察台北第二果菜市场,参观在台北世贸举办的第十六届台湾国际优良食品、设备暨连锁加盟展,并深入台湾南部水果农场参观,达到了扩大两岸农产品贸易,加强人员交流的目的。

     支持做大做强 大嶝对台市场

     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是目前祖国大陆惟一一个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也是我市对台经贸交流的最重要平台。

     2006年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共进口台湾商品1009万美元,比增25.81%;接纳客流量达81万人次,比增15.71%;实现商品交易总额2.7亿人民币,比增17.3%。

     为推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做强做大,市贸发局会同厦门海关、大嶝市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积极向商务部、海关总署等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支持。海关总署在《支持海西经济发展的总体意见》中明确了“旅客免税携带台湾商品价额由原来的1000元提高到3000元人民币”、“相关公司从台湾进口卷烟到交易市场无需交验《自动许可证》”等政策措施,并针对大嶝市场的特殊性制定了专门的监管代码,解决了涉证台湾商品进入市场的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市场的发展。

     积极对接台湾商贸业

     多年来,市贸发局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台湾工商团体、民间组织的联系,提高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争取更多台商来厦设立贸易公司,扩大厦门外贸进出口规模。

     一方面,厦门希望引进台湾地区对外贸易企业,利用其国际营销网络,带动本地产品的出口,同时通过其在大陆收购出口,扩大我市的出口规模。如今,已经有台湾统一集团在厦门设立进出口公司,从事台湾水果贸易的厦门庆园贸易有限公司、厦门农之乡农特产销售中心,从事手工艺品进出口贸易的厦门上阳贸易有限公司,从事人才交流中介的厦门扬弘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等。另一方面,厦门希望引进台湾制造业在厦设立贸易公司,通过其在大陆设立贸易网点,推动厦门市总部经济建设。如今,金门酒厂在厦门设立贸易公司。此外,厦门还希望引进台湾大型零售企业,完善厦门市商业布局,扩大消费规模,如引进的“好又多”。

     市贸发局还利用厦门经贸信息网平台(WWW.SME.NET.CN),设立“对台经贸”栏目。目前,台湾方面关于两岸贸易的政策法规、海关HS编码的一万多种商品的具体进口规定、几万家台湾进出口企业及经营商品等资料均可以在厦门经贸信息网上查询到。(记者 张小燕 通讯员 陈慧坚)

  来源:厦门日报2007-04-18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system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